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今日“乡土中国”变化快 “村BA”爆火吸引外媒关注

【欧洲时报网】没有大屏幕,没有明星球员,也没有营销和广告,但中国农村地区的户外篮球比赛却在网络上吸引了上亿人次观看,场内氛围更是堪比NBA等职业赛事。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持续举办几十年的篮球赛,今年被中国网民命名为“村BA”。

2022年7月31日,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举办篮球比赛,现场观众人山人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能站住脚的地方都是观众 球赛成了和家乡最亲密的连接

挖掘机轰鸣,台盘村的露天篮球场正在翻修扩建。篮球场就在村委会门口,面积有七八百平米,水泥地面用砖红和油绿分出区域,和城市里常见的社区篮球场没什么两样。两侧的看台台阶被刷成明蓝色,涂料浓淡不一,看台高的一侧21级,另一侧仅6级,台阶上印着“村BA圣地”。

综合《贵州日报》《齐鲁晚报》报道,篮球场的一侧有块牌匾,上面写着:台盘村篮球场于2016年建成,此后每年“六月六苗族吃新节”期间,在此均举办热闹的民间篮球赛,而今年的篮球赛事异常火爆,被网民盛赞为“网红篮球场”,中国“村BA”。今年夏天,台盘村“村BA”赛事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牌匾是刚立起来的,这里的村民对它既陌生又熟悉。

改变从一段4分15秒的篮球赛现场视频开始。视频画面中,看台四周的人层层叠叠,能站住脚的地方都是观众,老少妇孺皆有。人群的欢呼和掌声中,还夹杂着“呜——呜——”的声音,那是苗族人在斗牛场上的喝彩方式。赛场上运动员从白天赛到晚上,又从晚上打到天亮,看台的人始终未减少。

视频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社交媒体推特转发后引起巨大关注,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CBA球星马布里等表示“想去感受热烈氛围”,英国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视频里就是今年的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共有176支球队参加,现场观众近两万人。视频爆火后,村里迎来为期4天的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赛区半决赛,现场座无虚席,各大媒体平台的直播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达到上亿人次。台盘村村子不大,平日里很安静。到了“吃新节”篮球赛的时候,十里八乡甚至外地人都来了。台盘村的饭馆、宾馆每天都是爆满状态,饭馆生意翻了好几番。

白天,有的村民在稻田里看水,有的村民在院子里浇菜,有的村民去上班打工。到了五六点钟,他们放下农具,放下皮包,吃过晚饭,带着老人小孩就都赶过来看比赛。

60多岁的龙爷爷上午11点从县城赶来,一下午就坐在看台上,一直等着下午5点篮球赛开打。村里工作人员想让老人先到村委会凉快一会儿,老人说:“我有伞,还有水,我要在这里给我的伙伴和孩子们占好位置。”

前排的台阶坐满,后一排观众就坐在马扎上,再往后的站着,来晚的人把村里梯子都买空了,人们通过能挤出来的缝隙去观看比赛。没来得及吃饭的人还会随身带着饭,坐在马扎上边吃边等。当球场开赛,在看台上“追篮球的人”掀起一层一层人浪。

台盘村篮球赛比赛现场。(图片来源:南方日报新浪微博)

参赛队员只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22岁以上,本地农村户口。打篮球的大多是“农民”。年龄、职业和能力不是“村BA”评判球员资格的标准,他们只关心篮球。

对于岑江龙来说,打篮球有一种“原生的快乐”。岑江龙是台盘村的农民,但换上球服,他又是村里的篮球队员。他从小就喜欢打篮球,打篮球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肌肉记忆”。目前,已经过了农忙季节,岑江龙有了更多的时间训练。队友们白天忙完工作,通常相约晚上进行训练,常常训练到深夜。

杨雄今年30多岁,在福建打工,但是每年到了篮球赛的时候,他就请假回到老家。他总觉得,这是每年属于自己和村子最亲密的连接。篮球一直伴随着他们成长,即便后来他们散落各地,篮球也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特殊记忆。

村里的年轻人组建了好几支球队。他们打赢了继续打,打输了就在旁边加油。这个普通村落有6个手持篮球裁判证的村民。

村子拥有悠久深厚的篮球运动基础

村里老人回忆,台盘村举办篮球比赛的历史,已经有七八十年,一直传承到现在。

综合《齐鲁晚报》、中新网、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每年农历六月六,当地举办传统节日吃新节,目的是为了庆祝稻谷丰收。每逢节日,外出的苗族年轻人都会回到村里,乡民一起唱歌、跳舞、吹芦笙、斗牛。但与传统习俗相比,年轻人对篮球更加偏爱,由此开始举办篮球赛。由于报名球队太多,比赛经常打到第二天早上,台上的观众依旧坐得满满当当,从而形成“天亮文化”。

“大家都很热爱打篮球。”至于热爱打篮球的原因,台盘村党支部书记张寿双说,“以前村里没有娱乐活动,就是搞篮球比赛。踢足球的话,没有场地。打乒乓球什么的,男孩子们觉得缺乏对抗性。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打篮球,大家从五六岁就开始接触篮球,然后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而一场篮球比赛能够办成,几乎是举全村之力。

以前由村里来组织篮球赛,今年为了方便管理,村里成立了台盘村篮球协会。台盘村篮球协会会长岑江农说,全村的年轻人都在协会帮忙,大概有五六十人。

多年来,大家组织篮球赛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在比赛前十天,篮球协会的年轻人们就行动起来了。协会当中分工明确,有人负责与报名球队对接,有人负责采购体育用品,有人负责当裁判,有人负责现场解说,有人负责计分,还有人维持秩序。他们都成了赛事的主角。

“每年的篮球赛都很精彩,所以年轻人都比较期待,都想把赛事组织好。”岑江农说。

除了人力投入,举办一场篮球赛还需要资金。岑江农说,“今年花费将近19万元人民币。这些都是村里人捐款,以及外界人士赞助,另外摊位费也会用作篮球赛的开支。”

比赛结束后的奖品,因画风清奇,是“村BA”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一等奖黄平黄牛一头,二等奖榕江塔石香羊一对,三等奖从江小香猪两头,都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张寿双说:“奖品比较接地气,都是养殖大户捐赠来的。”

直到现在,台盘村村民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这里突然就火了。他们都感到“很意外,很诧异。”村里篮球协会会长岑江农也没有想到,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其实每一年的篮球赛都这么火爆。

事实上,篮球在这里拥有着悠久深厚的运动基础。《贵州省志体育志》记载,早在1906年,位于现今黔西南州的独山县某小学内就“建有篮球场、开展篮球活动”,此后历经各个时期始终长盛不衰;上世纪70年代,活跃于黔东南州的“苗寨女篮”名震省内外。篮球赛也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节目”,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会前来观战。

“村BA”冠军团队和领取的奖品黄平黄牛拍摄大合照。(图片来源:“掌上黔东南”微信公众号)

“出圈”背后是人与篮球的情感共鸣

为什么“村BA”能火出圈?一位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说:“我们看到的就是篮球最初的样子。请保持住这份纯洁。”

没有职业梦,也可以参与体育锻炼

“篮球对抗性强,讲求团结,本就看点十足。这项运动一直有街头文化的特质,自带接地气的DNA。”篮球媒体人姜小磊以街头篮球举例,其比赛并不需要在正规的篮球场上进行,在城市广场或街边开阔地辟出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台硬地,立一个篮球架,即可进行比赛。“村BA”则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赛场上,年龄、职业和能力不是“村BA”评判一个人能否当球员的标准,发乎内心地想打球才是。业内分析指出,篮球从来不是居于庙堂的项目,但过去的媒体内容难免地为篮球画上了一些精英色彩。人们的目光往往集中在NBA、CBA的顶级球星,但篮球,本来就应该是一项根植于附近性的运动,这也是“村BA”能够引起如此关注的原因之一。大众终于渐渐发现,身边的篮球也能这样精彩。看再多的比赛,不如自己亲自打一场,“村BA”向每一个普通人敞开了怀抱,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短视频把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

随着关注度不断攀升,“村BA”不再仅仅是一场村办篮球赛,还在中国掀起一股基层体育的热潮。

这其中,短视频的助推作用不可磨灭。不久前,短视频平台快手推出了首部探秘村BA的纪录片《问道村BA》,节目从广东东源县义合镇到晋江再到福建本土村镇等地,与前职业球员一起探寻村BA的文化起源。

根据快手平台给出的数据,“乡村篮球冠军杯”村BA决赛的累计观看人次超过一亿人,在经历一个夏天的“出圈”后,村BA已经从一种村民组织的自娱自乐,走向了受到社会各方关注并愿持续推动的群众体育。这种源源不断地生命力,扎根在人与篮球的情感共鸣中,也培育在乡村文化的认同土壤里,更活跃在短视频直播间跨越地域局限的零距离观赏与互动中。

“村BA”火了,给村子带来很多发展机遇

党支部书记张寿双规划着:“希望以此为契机,办好篮球赛,也跟周边村镇联合,发展一些旅游产业等等。”

在央视《东方时空》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说道,一场球赛成了一张邀请函。看起来观众是冲着球赛而来,但其实是冲着跟他们印象中不一样的那个乡村而来。大家都想看看一个如此热爱篮球的乡村,一群积极上篮拼抢的村民,他们今天的日子过成了什么样。其实近些年,这些村味十足的乡村体育活动在很多地方兴起。“村BA”的出圈,或许就因为今日“乡土中国”的变化之快,超出了许多城里人的想象。而在这场乡村球赛的火爆背后,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大家找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共鸣。

接下来,台盘村还计划注册“村BA”商标,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而借着台盘村的东风,篮球赛如今已经成为贵州很多乡村的一张文旅名片。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