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嫦娥、玉兔、鹊桥、祝融、羲和……十年来,中国航天用硬核实力对古老的故事传说进行了全新诠释与精彩演绎,将古人对灿烂星河的憧憬与后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牵连,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一步步让“神话”走进现实。
中新社报道,习近平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这十年,中国航天硕果累累。神舟九号任务实现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嫦娥三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天问一号”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嫦娥五号”开启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空间站实现中国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羲和”逐日带领中国步入“探日时代”……中国航天正持续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图片来源:中新社)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这十年是承上启下的十年,既是过去布局的开花结果,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中国航天正在从过去的跟跑阶段向并跑阶段迈进,甚至在局部领域实现了领跑。
回顾中国航天史,当中国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时,国外已经实现载人登月。随着中国航天不断“加速跑”,现如今部分航天技术已“弯道超车”,卫星应用已从关键技术验证转变为注重应用效益,便利民众日常生活。
杨宇光指出,中国航天不及国外起步早、基础好,之所以能取得这些丰硕成果,不仅取决于航天人的长期奋斗积累,也与中国航天事业的长期合理规划密切相关。中国航天在决策制定和计划实施过程中几乎没有失误和反复,有效避免了资金和时间浪费。
面向未来,中国航天也已作出全面、科学的布局。嫦娥六号任务有望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为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勘察选址,火星探测计划实施火星取样返回,小行星探测将通过一次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采样返回和小行星带观测两个目标,木星系探测也已纳入深空探测规划,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提上日程……中国航天的印记逐渐向更远深空稳步延伸,上演更多“宇宙级浪漫”。
中国航天成果遍地开花,也为开展更广泛、更深层的国际合作提供更多可能。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重要的航天国际合作平台。杨宇光认为,未来不仅可以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外的科学实验项目,还有望看到外国宇航员“入住”,甚至国外航天器“来访”也在技术上可行。此外,中国瞄准在月球南极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人们期待更多国家加入,共享科研成果。
“这些不同层级的国际合作,都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宇光说,相信中国会继续秉持开放的态度,与传统的航天强国、航天大国以及第三世界的新兴航天国家开展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挖掘航天发展的共同点,创造国际合作的闪光点。
(编辑:顾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