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诗”空穿越者:当“秉烛夜游”成常态 现代人却开始渴望安眠

【编者按】阅读古代诗词,就像借助书页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透过隽永的诗句看去,古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仿佛永远生动鲜明。阅读者们也时常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历经千年,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也经常能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同频共振,那些能够引发同样共鸣的感情,即使穿越“诗”空,也栩栩如生。

【欧洲时报9月28日秋狸报道】睡觉还是起来嗨?这个问题从古到今都存在。如果说对睡眠的“欲迎还拒”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常态,那么在古代这还是一种相对小众的选择。

古人:终生忧虑,不如放情游乐

一千多年前的某个春夜,李白与兄弟在桃李园宴饮,尽兴之后不禁感叹:“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短短两句,不仅感叹了人生短暂如梦,应及时行乐,还给后世留下了“浮生若梦”“秉烛夜游”两个成语。

其实,“秉烛夜游”这一成语并非李白原创,而是化自汉代佚名文人所做、南朝萧统选编的《古诗十九首》之一《人生不满百》,诗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大意就是,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岁月,却常怀有千万年的忧愁。及时行乐却怨昼短夜长,那为何不执火烛夜晚游乐!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不必为遥远的将来而日夜烦忧。

在中国文化中,享乐主义往往与“奢靡”“放荡”等词汇相连,“苦尽甘来”“天道酬勤”才是更受推崇的生活态度。这首诗的脱俗之处,便是敢于逆传统观念而行,以赤裸的旷达之语,把终生忧虑与放情游乐的人生态度鲜明地对立起来。

仇英《春夜宴桃李园图》局部。(图片来源:网络)

若不及时行乐会怎么样?《古诗十九首》的另一首讲出了诗人的暗示:“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无常,若是有了三长两短再思享乐,岂非晚矣。轻描淡写的旷达之语后面,体会出的是诗人看尽人生苦痛后的通透。

对于这样一首直接抒写“及时行乐”的作品,有些研究者将之视为汉代“人性觉醒”的标志。也有观点认为,这种态度,大抵是对于汉末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浅的苦闷生活的无力抗议。

无论如何,诗中秉烛夜游的美好景色确实鼓舞了百年后的诗仙,让他发出“良有以也”的感叹,传达出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至今读来,也令人尽兴。

现代人:睡眠少了担忧却在增多

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相比,现代人的夜晚有了更多可能性。不同于古人需要“秉烛”的费力,现代人的夜间生活缤纷多彩,甚至出现“月亮不睡我不睡”“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等自嘲与调侃。

现代人晚上不睡都在做什么?“吃”“喝”“玩”“游”全都有。2019年的《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显示,21点到22点是淘宝成交最高峰时段,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比例超过36%;美团点评报告称,2018年仅在美团平台就卖掉约4.5万吨小龙虾,而18点至21点、23点至次日凌晨1点,均是小龙虾订单高峰期;夜间演出、夜间集市、夜间游园等“夜经济”在全国都愈发火热,已有200多个城市推出了夜间文旅振兴计划……曾经专属于气韵飘逸的诗仙等小部分人才能享受的乐趣,如今成为了当代人的“基本操作”。

游客在济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方特东方神画内游览。(图片来源:新华社)

与此同时,睡眠不足也成了现代人的通病。越来越多人开始一边渴望睡眠,一边难以入睡。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中国64.75%的居民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57.41%被调查者表示在近一个月有1-7天失眠,另一份由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19至25岁年轻人中有44%总是熬夜至零点以后。

确实,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只有在夜间才拥有喘息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这种“报复性熬夜”虽然在当下带来了快乐,却影响了第二天的生活与工作。而长期缺觉给人们身心带来的隐患,也开始成为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通病。

归根结底,“何不秉烛游”的快乐最好不要建立在损害健康之上。毕竟,“但愿身长健,浮世拼悠悠”,有好身体,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

(编辑:皋离丘 美术编辑:青川)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