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促文明互鉴 “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成立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万依8月8日报道】“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8月8日在青岛启动,该中心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该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借助双方优势,凝聚汉学家力量,促进文明互鉴。

据悉,该中心将在北京语言大学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03个国家、67个语种的汉学家资源的基础上,力争以青岛为核心,集中建设包括知识中心、翻译中心、研习中心、写作中心、会议中心在内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旨在创建世界汉学的“根服务器”。

2022年8月8日,“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万依摄)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致辞中指出,百余年来,斯文不绝,从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到顾彬,再到世界汉学中心,在青岛这座国际化都市的蔚蓝海岸上,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研究者互相激荡,彼此发明,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个月,北京语言大学还成立了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成员覆盖61国、105位专家,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语、波斯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英语等十大语言文化区域。“各国专家将以青岛为窗口理解中国、讲述中国,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理解中国文化及其思想力量和精神魅力。”刘利说。

青岛市副市长王波(左)、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右)共同为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揭牌。

启动仪式上签署了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三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后,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世界汉学家大会永久会址、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三个共建平台同步揭牌。

世界汉学中心展出了“汉学与中国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果展”,展示了国际汉学的发展脉络。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与利玛窦齐名,并称“传教士汉学”的奠基人、“西方汉学之父”。意大利的卫匡国写了《中国上古史》。波兰的卜弥格是“中医西传”第一人,学院汉学先驱、法国学者雷慕沙就是看了卜弥格的著作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雷慕沙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中医的“舌诊”。

参加“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启动仪式的嘉宾合影。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青岛定居多年,不仅创建了礼贤书院(青岛九中的前身),还创办了“尊孔文社”,馆内藏书多达三万余册,广收经史子集与现代中外文书籍。卫礼贤在青岛期间,翻译了诸多中国文化经典,如《易经》《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等,将中国古典文化引入德国思想界主流,影响到黑塞、荣格等作家、学者,影响广泛深远。

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青岛举行。

德国汉学家顾彬曾在青岛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第一任系主任。顾彬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知音,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钟爱者与批评者。他翻译了大量中国古代经典和现代诗歌,组织译出《鲁迅全集》等,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把中国文学带向世界。

据悉,未来世界汉学中心将充分发挥汉学家沟通中外的作用,不断拓宽中外文化互动的渠道,为促进世界汉学发展与中外民心相通作出贡献。

(编辑:申忻)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