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欧媒:中国多地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生育

【欧洲时报九天、唐奕奕编译】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监测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发出的报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2025年之前将出现负增长,对此多地已出台实施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

法媒:2025前人口数量将大幅下滑

中国目前的人口约有15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这个位置还能够保持多久?法媒近日纷纷对中国卫生部的一份报告表示关注,披露中国遭遇人口危机,人口将在今后三年当中开始减少。

法新社、《费加罗报》、《回声报》和《法国西部报》等法国媒体对中国卫生部8月1日发表的最新报告深表关注。报告披露,中国尽管结束了独生子女政策,并且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措施,但是中国人口仍将在2025年之前开始下滑。

人口出现负增长

法媒披露,由于就业人口迅速老化、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人口增长率达到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因此中国正在遭遇人口危机。去年的出生率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延续。

法媒引述中国官方的数据作了进一步说明。2021年,中国共记录到了1062万名新生儿,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同一年,去世的人数达1010万。两者之间的差距相当之小,正在接近人口负增长。

中国卫生部的这份报告提醒道,人口增长率大幅放缓,将在2021到2025年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当中进入负增长时期。法媒回顾中国近些年放松了控制生育的政策,从2016年起允许育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并于去年开始准许生育三个孩子。但是,这些政策并未形成出生高峰。育龄夫妇的生育欲望由于生活成本、住房以及子女教育费用高涨被泼了冷水。

卫生部强调,“我国鼓励生育的政策还不完善,与人口发展的形势以及民众的期待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

出台鼓励生育补助措施

为了鼓励生育,卫生部主张减轻育龄夫妇的经济压力,出台住房、教育和税务方面的鼓励措施。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刚刚面向有三个孩子的家庭出台了购房优惠政策,准许增加这些家庭购买第一套住房时的贷款额。据官方媒体披露,另外还有一些城市也在近几个月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

法媒指出,尽管采取了鼓励生育的各项政策,中国人口数量全球第一的位置正在被取代。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印度人口可能在一年之后就会超过中国。

西媒:中国多地促生育政策落地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监测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发出的报告,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25年之前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对此多地已落地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西班牙主流媒体埃菲社对此进行了报道。

埃菲社缓引《环球时报》的报道称,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大幅放缓,预计到2025年将开始萎缩。对此,委员会主张需推动政策提高生育率。

埃菲社称,根据中国官方7月24日公布的出生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几个省份的新生儿数量降至七十年来最低水平。其中,安徽省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了47.6%,呈断崖式下降趋势。湖南省的出生人口数量近60年来首次降至50万以下,只有广东省的新生儿数量超过100万。

对此,中国正努力扭转人口增长日渐放缓低的情况。分析其中等原因,主要是年轻人由于高昂的成本和工作压力等因素选择不生育。据统计,自19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巨人的人口数量从未出现过下降。

从2021年开始,中国已允许女性生育三个孩子,但这一改变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说,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首要因素是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尤其是有资质当母亲的人正在逐渐减少;同时,婚育年龄推迟、婚育成本上升导致出生意愿下降;新冠疫情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委员会认为,是时候重新审视和废除重要的限制性措施,让生育政策更具包容性。需要出台积极的支持措施,减轻人口经济负担,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委员会还强调,中国家庭的平均规模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0.48人,2020年家庭的平均规模为2.62人。

近年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已降至1.3%,这已成为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主要风险。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加剧,目前,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8%,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

鉴于这种情况,委员会认为,在未来几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口都将负增长。对此,提高人口生活质量、修改经济发展计划至关重要。

为此,中国多个省份开始落地促进生育政策。很多地方在税收、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提供生育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北京市政府明确,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可以纳入优先配租范围;同时,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

国际专家预测,如今,拥有约13.8亿人口的中国邻国印度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中国,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编辑:申忻)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