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泽林专栏:中国民营企业增速不减

【欧洲时报关梦觉编译】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私人企业的发展并未受到相关政策的特别影响,相反,在中国,私企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有企业。欧洲时报德文网近日刊发德国知名驻京评论员、德国多家主流媒体驻京记者泽林(Frank Sieren)相关话题讨论专稿,题为《更多中国民企正在冒险前行》,现全文编译如下:

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已经遭遇了一波监管限制,“支付宝”和“滴滴出行”等科技巨头不得不面对批评,并被要求立即取消或撤回规模巨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许多观察家认为,这些措施是在经济中加强国家权力的新趋势的一部分。

“习时代”被认为是国家占更大主导地位的时代。不过,关于中国私营企业正在受到史上最强压制的印象,实际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出的结果刚好相反: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的扩张速度其实要快于国有企业。以上市公司而言,其收入或市值自2012年以来已显著增长,尽管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排名,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总营业额为1040亿美元,仅占中国企业总营业额的3.8%。而到2021年,这一数字已是1.7万亿美元,占中国企业总营业额的19%。从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来看,2010年底,民营企业在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中的份额仅为8%,但在2020年突破了50%的大关。即使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2021年的市值占比也仅略降至48%。因此从这些数字来看,中国要阻止私营企业扩张的说法几乎站不住脚。

此外在中国的过去10年中,由国家通过股权控制的企业的相对比例在显著下降。彼得森研究人员指出,在中国,被称为“国有企业”的公司通常不一定由中国政府全资掌握,甚至不一定拥有多数股权,许多国有企业是国有和私有制的混合体。与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许多最大的公司的股票都未上市,无论国企还是私企都如此,尽管许多未上市的国企实际会通过上市的控股子公司开展大部分业务。

自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私营企业的活力。2005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只有15家中国公司,而2021年则有130家。中国大型私营企业的发展似乎不是长期规划或自上而下决策的结果,而是自下而上的动态。中国最大的公司几乎没有私有化,国家也没有努力让私营企业获得比较优势。恰恰相反:该国领导人在2016年宣布,国有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

但其实,私营企业比国企更具活力和盈利能力。中国的私企正以国企无法企及的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价值创造。研究中国的学者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Lardy)所说的民营企业“挤走国有企业”的情况已经发生,尽管政治环境显然不利于私企。为了避免个别私营企业变得过于强大,北京方面正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官方在企业界的影响力,包括在私企中推广党组织。然而,这倒也并不会阻碍或削弱中国的私企发展。

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电池、钢铁、消费品和服务、制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中国私营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一些最大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也是民营的,相比之下,金融服务、电信、能源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则继续由国企主导。然而,在国家主导的行业中,大公司的增长相对较慢。以市值衡量,一些大型电信和能源公司的绝对市值实际上已经下降。

(编辑:刘涛)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