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陈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出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的诗句至今被不少中国人吟诵。百年后的今天,一位匈牙利人扎根于上海,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生命诚可贵”,“热爱”价更高......
来中国之前的贝思文(Steven Back)曾在匈牙利理工大学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就读。18年前,作为社会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只身来到上海从事起了文博工作。如今的贝思文是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总代表,同时也是佰路得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CEO。
贝思文个人照片。(图片来源:均为受访者供图)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05年来到上海后,朋友帮Steven Back取了贝思文这个中文名。由于父母都是收藏爱好者,所以贝思文从小就对文化、对博物馆有着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80年代末,兵马俑等33件文物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国家民族博物馆展出。直到今天,贝思文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匈牙利是最早引进兵马俑展览的国家之一。当时我自己还没上小学,感觉当时匈牙利全国上下都关注了那个文化交流活动。”
贝思文曾在荷兰读大学,他说自己在荷兰最多的朋友是中国人。很自然就会和他们在一起玩。“我自己也是在荷兰开始学中文,后来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
贝思文介绍,自己在大学期间读的是计算机专业。来到中国后,发现这里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加上近年来中国文博产业发展迅猛,自己便结合所学,将多媒体互动等新技术融入文博领域。“我觉得把高科技跟人文融合在一起是比较有趣的。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这样的,互相发挥作用。”贝思文说道。
数字技术助力文博复兴
自2015年开始,贝思文便开始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工作。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助力文物背后的故事“浮出水面”,贝思文和自己的团队研发推出了全新的数字化展示平台——“魔墙”。
这是一款实景造型与多媒体内容相结合的互动展示墙产品。当游客与墙面进行肢体触碰互动时,静态的造型墙将呈现出梦幻的效果。贝思文解释称,当参观者与其互动时,魔墙的背景和未触碰使用的屏幕空间仍在改变和展示数字馆藏的丰富内容。
贝思文经常去各地博物馆参观“魔墙”的应用,看到“魔墙”前站满了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那时的贝思文是最欣慰的。如今,“魔墙”的应用遍及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
回顾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贝思文总结说:“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让大家进博物馆的底层逻辑是让大家对历史产生兴趣。当前,新媒体涌现,新的玩法层出不穷,大家的兴趣分散在各处。如何通过博物馆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上面,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
“以前我们进到博物馆去看展览非常被动,甚至是走马观花。但通过互动,我们可以让观众停留看得更详细。对于提高参观体验,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走向数字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贝思文说。
不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提高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贝思文提醒:“目前技术很多,实际应用在博物馆里的技术要遵循一定原则。唯有适度应用合适的技术,才能更好地传递出的文物想要传递给今人的内容信息。”
让博物馆联姻搭建“文化朋友圈”
2020年,贝思文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十几年来,贝思文亲历了众多中匈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的匈牙利贵族生活展”在北京和上海吸引了近300万观众。这项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的博物馆交流活动便是由贝思文参与促成的。
在贝思文看来,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名片。它们一定程度上还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时至今日,中国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未成年人观众数量由每年2.2亿人次增长至2.9亿人次。放眼整个行业,文博行业日渐兴盛。但在该领域扎根越深,贝思文便愈加关注该行业的隐症:大型博物馆“人满为患”、中小型博物馆“门可罗雀”。以北京故宫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一些大的博物馆,它们拥有自我“造血”的功能,能够凭借相对充足的资金和名声吸引参观者,这与市县级为代表的中小博物馆产生了明显对比。
这位拥有跨文化交流经验的文博专家认为,就像大型博物馆之间举办定期交流活动一般,中小型博物馆也可定期学习交流,借鉴彼此“引流”的经验,举办大大小小的临时展。
“当今世界,无论东西方,博物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存在对于提升各国文化软势力愈加重要。相信未来中匈两国围绕博物馆开展的交流活动会越来越多。”贝思文感叹道。
(编辑:李璟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