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美国财政部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在连续第六个月减持后,美债持仓余额自2010年以来首次跌破一万亿美元关口。与此同时,包括第一大“债主”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也都不约而同地在减持美债。分析指出,在美国通胀高烧不退、美联储激进加息的背景下,外界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对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信任度降低,让减持美债成为一种规避风险的选择。
中、日继续减持 欧洲买家成增配美债“主力军”
美国财政部近日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海外官方投资者(以下简称“外资”)2022年5月持有美国国债(以下简称“美债”)总规模环比减少337亿美元,至74216亿美元,持仓量续创近一年低位,前值为74553亿美元。
新华社报道,与4月份相比,美国财政部公布的34个国家和地区中,5月抛售美债力度有所减轻,为近三个月中减持美债规模最少的一个月份。纵观今年前5月,外资仅在2月份增持519亿美元美债,其他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持,根据TIC数据统计,2022年1至5月份,外资净减持美债3234亿美元。截至2022年5月末,外资持有美债仓位降至74216亿美元,为2021年5月以来新低。
从前十大美债持有国/地区来看,在4月悉数减持美债之后,5月份部分国家开始吸纳美债,欧洲买家可谓增持“主力军”,其中,英国和瑞士当月均增持逾200亿美元美债,这也使得瑞士持有美债仓位排名由上月的第7位跃升至第四位,截至5月末,该国持有美债规模升至2941亿美元,为近四个月高位。
英国方面,5月份共增持213亿美元美债,总持仓量升至6340亿美元,脱离4月所创下的近半年持仓低谷,仍为美债第三大持有国。当月英国央行强势加息靴子落地,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75%上调至1%。这是2009年2月以来英国央行的最高利率,也是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第四次加息。英国央行官员表示,将在8月份考虑积极出售QE(量化宽松)政策下购买的债券。
美债第一大持有国——日本5月继续抛售美债,当月净减持57亿美元美债,结合既往TIC数据,今年前五月,日本共减持美债1135亿美元。分析普遍认为,因美联储加息缩表导致美、日两国利差显著扩大,进而导致日元持续走贬,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再刷新近24年低位,两国迥异的货币政策方向迫使日本投资者为外汇套利而选择抛售美债资产。
NLI Research Institute(日生基础研究所)驻东京高级经济师Tsuyoshi Ueno表示,抛售美债的行为反映出日本投资者对美国通胀推高收益率以及美联储过快加息的疑虑。
中国方面,截至2022年5月末,中国大陆持有美债仓位出现月度“六连降”,其中5月美债持仓环比减少226亿美元,仓位回落至9808亿美元,跌破1万亿美元的整数位,续创2010年5月以来新低,较上年同期减少了近1000亿美元,降幅达9%,但仍是美债第二大海外持有国。
据统计,中国大陆持有美债规模的历史最高点为2013年11月,达到了1.32万亿美元。相较于2013年的峰值,截至2022年5月末,中国大陆已经累计减持超3100亿美元美债。
此外,包括比利时、卢森堡、巴西等国在内的美债前十大持有国,也都加入“抛售潮”。不仅如此,多个美国的传统盟友,如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以色列等都曾在过去几个月内减持美债。
另据TIC数据,5月海外买入机构债372.83亿美元,前值为买入367.14亿美元;海外买入美国公司债44.62亿美元,远低于4月买入规模225亿美元;海外投资者共抛售美国公司股票91.5亿美元,较4月抛售规模70.4亿美元进一步扩大,连续五个月抛售,为2018年末以来最长连续抛售月。
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正被撼动
一直以来,美元在全球货币中保持着霸主地位,美债也因为其良好的收益率而深受全球投资者的追捧。为何现在各国纷纷减持?分析指出,这背后受诸多因素推动。
综合上海上观新闻、新华网报道,首先,美债的持有风险越来越大。
各国将本国外汇用于购买美债,自然是看中美债的收益。过去,美国经济稳定,以美国信用为背书的美债属于优质资产。然而,在40年一遇的高通胀驱动下,美联储正处于快速加息进程中,且市场预期加息幅度不会减弱。在此前提下,美债收益率上涨。需注意的是,收益率上涨并非完全是好事,对已发行债券来说,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价格下跌代表债券吸引力降低。如果投资者等不到持有到期就卖出,而此时债券价格下降,就会造成损失。
业内人士指出,高收益率的美债意味着未来美国需要创造更高的GDP来偿还债务。但随着市场担忧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的风险上升,意味着美债违约的风险也在上升。
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今年2月,美国联邦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大关,达到GDP的近130%。美媒称,美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负债累累”的国家之一。换言之,美国经济过去多年的繁荣都是建立在巨额债务之上。“减持其实是规避风险的一种选择,”一位市场人士说。
其次,美元霸主地位正在被削弱。自新冠疫情以来,美国疯狂印钞,原本期望通过货币宽松来解经济困局,不想却成了导致眼下国内通胀严重的因素之一。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冻结俄罗斯海外美元资产,也让不少美债持有国担忧手里美元太多不安全。
有评论称,美债遭抛售是全球范围内“去美元化”进程的体现,显示出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不信任正在积聚。
马特洪峰资产管理公司创始人、经济学家埃格·冯格雷耶斯指出,在美国债台高筑、通胀飙升和全球经济动荡的“超级风暴”下,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正在被撼动。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近期发言中谈到,美联储、个人投资者、外国投资者和美国政府都在抛售美债,这意味着产生了轧空,因为大量的资金是以低利率卖出,融资被占用后将很难实现平衡。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在其资产配置展望中表示,美债市场将继续面临通胀和各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市场正迎来“逆风”。该机构称,美国国债和投资级公司债等高评级固定收益证券今年迄今的表现为数十年来最差,长期收益率一再触及多年新高。但如果经济进一步放缓,预计债券会变得更具吸引力。
在各国减持美债的同时,被誉为“外汇储备压舱石”的黄金储备则在节节攀升。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央行净增持黄金463砘,相较于2020年增长82%,使全球央行黄金储备总量达到了30年来的最高水平。
美债“抛售潮”可能还将持续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美国通胀难以抑制、美联储继续大幅加息,美债“抛售潮”可能还将持续。
综合《上海证券报》、上观新闻报道,6月,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75个基点,被认为是收紧货币政策的关键一步。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7月将再次加息75个基点。
参照历史数据,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下,一些国家通常会减持美债。因为随着美元利率提升,美元变得更值钱,这将导致其他国家采购海外大宗商品成本上升,在海外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到期归还成本上升;同时还将导致其他国家资本外流,央行持有的美元减少。因此,抛售美债是他国央行补充美元的最直接方式。
目前,日本和中国仍是美国的前两大“债主”,两国累计美债持有量近2.2万亿美元。有人担忧,如果美债“抛售潮”持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这或将导致美国联邦政府的借贷成本上升,进而推升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财务成本,并削弱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
也有分析认为,事实上,海外债权人的美债持有占比并不算高,抛售对美国不会产生绝对性影响。
据悉,美国联邦债务的持有者主要是美联储及美国社保信托基金,其次是美国本土投资者,最后才是海外机构及投资者。只要美元、美债信用不倒,抛售价格又足够低,自然会有其他机构、国家接盘。
而且,鉴于目前美债收益率仍是全球资产定价的主要依据,对外汇市场、股市和资产定价均有影响,这意味着主要债权国不太可能一次性清空美债,否则恐将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专家提示,尽管美债过往从未发生过违约,但站在未雨绸缪的角度,持有过多美债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在极端情况下,即便是发达经济体也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分析人士表示,在通胀爆表、加息凶猛的情况下,资本配置的考量因素应时而变。
“近年来,全球经贸多元化和各经济体央行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是大趋势。”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称。
美国资管巨头景顺投资近日发布的《景顺全球主权资产管理研究》称,当前,通胀飙升已促使主权基金投资者重新审视其资产配置,主要转向增加私募市场配置。虽然美元仍是主要的全球储备货币,但多年以来各经济体央行持有的美元储备比例一直在稳步下降,对人民币的配置持续上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的占比为58.88%,显著低于2000年前后超过70%的占比。
“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的兴趣高涨。”景顺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各经济体央行都意识到,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将持续增加。
IMF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从2016年的1.1%上升至2021年底的2.8%。景顺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63%)央行目前均已配置人民币,且多数央行认为,其人民币持仓偏低,计划于未来5年内增加仓位。
中国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全球“加息潮”?
为了驱散通胀高企这朵“乌云”,各大主要经济体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掀起了一股全球“加息潮”。
中新社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今年以来全球央行上调政策利率的次数超80次,创历史之最。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胡珀称,对全球各国央行而言,超宽松货币政策时代正在结束。6月,瑞士央行决定加息50个基点,这是其15年来首次加息,要注意的是,瑞士没有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高通胀,不过,考虑到许多别国高通胀的情况,其加息动机或是出于预防第二轮效应风险的考虑。
胡珀认为,瑞士央行的决定象征着,面对世界许多地区的高通胀,西方发达市场央行正朝着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方向迈进。“这些央行数十年来第一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思维模式,面对更高、更持久、更广泛的通胀和迅速上升的通胀预期,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全球“加息潮”将产生哪些影响?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认为,“加息潮”将扭转自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的局面,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深刻影响。例如,抑制全球经济复苏;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扭转大宗商品市场上涨势头;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挑战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称,随着各国央行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胀,提高了脆弱国家的偿债成本,一场全球债务危机正在酝酿。
中国货币政策又该如何应对全球“加息潮”?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称,官方前期已采取了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进行前瞻性应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外溢冲击。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处于合理水平,跨境资本流动总体稳定。同时,中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国内货币和金融状况主要由国内因素决定,货币政策会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的取向,兼顾内外平衡。”邹澜说。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到,要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预计下半年中国央行将继续加大结构性工具使用和托底房地产领域。不过,短期降准、降息等总量宽松政策或将按下“暂停键”,这是因为美联储后续加息的冲击尤需观望,而中国经济刚开启“后疫情时代”复苏,前期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的效应需要一段时间来验证,且当前货币市场资金面依然较为宽松。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则表示,从大的理论框架来说,汇率政策也属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需要兼顾经常项和资本项两方面合理需求。由此,货币政策总体要内外兼顾,同时应用好汇率政策,使得人民币汇率在一个基本稳定的区间波动,减少对中国经济不利的影响。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