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香港25面:我们在一起】2002年:高官问责 “铁饭碗”不在

【编者按】25年前,“东方之珠”回归祖国怀抱,自那一刻起,内地和香港携起了手创造新故事:一起彻夜不眠等待回归,一起打赢金融保卫战,一起抗击“非典”和新冠;从此,港人和内地家乡之间只有一张“卡”的距离,患难之时也总能看到对方的身影;从此,香港街头的黑社会大哥消失了踪影,港人生活因国安法有了最大依靠;从此,一个新的“一小时生活圈”也正式出现,叫做粤港澳大湾区……过去的每一年都像一个侧面,雕刻着四分之一个世纪。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欧时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香港25面:我们在一起”,让我们开始回望,一起重温25个“互助守望”的瞬间。

欧洲时报网制图(图片素材来源:新华社)

【欧洲时报网】在香港回归的第五个年头,期盼香港明天更好的人都在等一个消息:高官问责制。此前,它已经被讨论多时了……

2002年7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开始推行高官问责制。

打破高级官员的“铁饭碗

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行政长官及立法会全部议席由选举产生,政府运作和政策制定不但受更大的公众监察和压力,而且还要求主要官员除了履行法定职责之外,兼顾更多的社会政治工作。在这个时候,公务员制度下的终身制、常任制,就变得与社会诉求并不符合,公务员担当传统角色与时势要求产生了矛盾。

在此背景下,第二届特区政府施政期开始后,根除政出多门、部门推诿等弊端的“高官问责制”应运而生。

其实早在2000年,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已首次正式回应社会对加强官员问责的诉求。他说,司局级主要官员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中担当重要角色,与其他公务员不同。需要研究在行政长官领导下,如何加强有关主要官员的责任;2001年,在第五份施政报告中,董建华披露了加强高官问责的初步构想;2002年4月17日,董建华亲赴立法会,介绍高官问责制的主要内容......

最终,2002年6月20日,立法会通过高官问责制决议案。7月1日,正式开始推行。

高官问责制的核心构想是打破高级官员的“铁饭碗”,让他们从终身受用的公务员变成以合约形式受聘的有任期的、并根据需要可以被特别行政区长官随时解聘的非公务员;而其他公务员则继续负责执行政策,并仍然保持政治中立。

市民对高官问责制的评分创新高

时任俄罗斯驻港总领事伍康宁对此评价称,问责制能令特区政府承担管治香港的全部责任,成为更团结、统一、高效率的领导队伍,“是一个必要,有战略的改革措施”

《大公报》也发表社评称,这是特区政府成立五年来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全社会的进步。改革和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首、特区政府将可以更有效施政;二是“港人治港”将会得到进一步落实。社会上有才有识、有为有能之士将会加入政府,成为治港人才;原有架构中的高官,也将进一步明确他们的职责和权力是更好地执行基本法、辅助特首施政,整个特区政府将会进一步建设成一个方向明确、团结齐心、高效有为的政府,这不仅仅是市民大众之福,更是一九九七回归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应有之义。

就在高官问责制推行一年后,时任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因“非典”事件提出辞职,董建华表示,为体现高官问责制精神,接纳杨永强辞职。

2007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高官问责制的评分创出自2002年推行以来的新高。至今,高官问责制实施已满20年。20年间,5位高官因被指犯错而自动辞职。20年后,人们依然坚持,“问责”是一种“承担”,而如何更好地“承担”则是一个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资料来源:中新网、大公网、新华社、文汇报、香港中通社)

(编辑:李璟桐 美术编辑:南烛)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