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诗”空穿越者:杨贵妃的“荔枝自由”有多难实现?

【编者按】阅读古代诗词,就像借助书页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透过隽永的诗句看去,古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仿佛永远生动鲜明。阅读者们也时常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历经千年,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也经常能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同频共振,那些能够引发同样共鸣的感情,即使穿越“诗”空,也栩栩如生。、

【欧洲时报6月15日秋狸报道】广东有句俗语,“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夏至将至,又到了一年一度啖荔枝的日子。这种古代专供王公贵族享用的水果,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已经飞入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

古代:荔枝乃是稀罕物

说起荔枝,中国人基本都会脱口而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来自唐代最经典的讽喻诗之一《过华清宫绝句》,前半阙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极具画面感地描写了唐明皇为博杨贵妃一笑,不惜动用官差和快马运送荔枝的故事,讽刺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奢靡生活。

要想理解李隆基的表现有多么劳民伤财,就要从荔枝讲起。虽然名字听起来像“舶来果”,荔枝确实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水果。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食用荔枝的记录。当时,荔枝还叫“离枝”。西汉的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指荔枝的保鲜时间非常短,离开树枝之后,三天就会不好吃。《东观汉记》中则这样记载:“单于来朝,赐橙、橘、龙眼、荔枝。”可见在汉朝,荔枝乃是稀罕物,是帝王的专属。

唐宋时期,受嗜食荔枝的杨贵妃影响,荔枝种植达到高峰,各地都出现了特有风味的荔枝,像岭南荔枝、南海荔枝等均为上品。唐代张九龄曾对南海荔枝有过这样的描述:“状甚琼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足见唐朝人民对荔枝的喜爱程度。

不过,原产地之外的唐代人民并没有太多享用荔枝的机会。根据考证,专供杨贵妃的荔枝当时主要从巴蜀运出。这些荔枝会被装在一种带有夹层、摆放了大量的冰块的箱子里,从一条专门修建的大路直达长安。另一种方法则是直接运输荔枝树并不断浇水,以保证抵达之后这些树刚好结出新鲜的果实。这种奢侈的做法,普通人是无福消受了。

元朝之后,医学家发现了荔枝对身体的好处。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荔枝补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肿痛、镇咳养心。”不过受限于价格,生病吃荔枝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依然是大大的奢侈了。

一直到清朝,荔枝仍然昂贵,乾隆皇帝曾有一桩趣事:地方上贡的荔枝树成熟了,一共结了四十颗果,于是分给佛祖10颗,太后2颗,太妃、皇后、贵妃等15后妃每人1颗。如此“斤斤计较”的赏赐方式,足可见荔枝之珍贵了。

如今:动动手指就到家

与古代人相比,现代人在购买荔枝时不再需要痛下决心,焦急等待,电商市场和物流冷链的发展,破解了古代物流的时效难题。

如今,不仅超市的蔬果区总是堆着高高的荔枝。打开淘宝等电商平台,也可以看到诸多商家都在宣传图上标注着“现摘现发”“48小时达”等字眼。这份自信的背后是现代物流体系的不断发展,从原产地直供,保鲜技术延时,到专业冷链物流配送,再到全渠道销售模式,现代科技不仅助力荔枝飞到全国各地,还走向全世界。

除了陆运冷链运输外,搭乘飞机的生鲜水果物流时效更快。顺丰航空、京东物流等都打出了“荔枝航线半日达”“生鲜蔬果优先送”等口号,保证各类时鲜水果即便是从广东到北京,也可在48小时内到达。

“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如今,人们不再需要望着白居易笔下的诗句眼馋,动动手指就能在家中收到千里之外的鲜果,仿照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实现比肩杨贵妃的“荔枝自由”。

(编辑:皋离丘 美术编辑:青川)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