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欧媒:中国探索太空计划进入新阶段

【欧洲时报九天、华嘉颜、戴胜、关梦觉编译】神舟十四号机组的三名中国宇航员于6月5日成功进入中国空间站,该空间站今后会长期使用。欧媒本周纷纷评论,指出中国在征服太空计划中迈进了新的阶段。

法媒:“神舟十四”宇航员进入空间站

神舟十四号机组的三名中国宇航员于6月5日成功进入中国空间站,该空间站今后会长期使用。法国媒体纷纷评论,指出中国在征服太空计划当中迈进了新的阶段。这个机组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重建空间站,包括接收和安装两个空间舱,扩大空间站的活动空间。该空间站应在年底前全面投入使用。

据法新社、《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等法国媒体报道,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搭乘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于当天10时44分(当地时间,巴黎时间凌晨4时44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经过大约7个小时的飞行,成功与空间站核心舱进行对接。据负责载人飞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A)称,三名中国航天员于北京时间晚上8点50分左右再次进入天宫中国空间站。

与4月中旬返回的神舟十三号任务的机组人员一样,这三名宇航员预计将在空间站停留大约6个月。现年43岁的刘洋是2012年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她和陈东均是这次神舟十四号机组的老成员。新成员有蔡旭哲,他经历了十二年的准备工作,首次进入太空。

天宫空间站将于2022年底全面投入使用

中国空间站中文名为“天宫”,英文缩写CSS,应当在今年年底前全面投入使用。

神舟十四号机组人员承担着中国空间站建造重任。他们的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要接收和安装两个将于7月和10月从地球发射停靠空间站的空间舱。

安装这些空间舱之后,空间站的总体结构将从目前的一字形变成T形,体积将与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相仿,使用寿命应该至少有十年,甚至长达十五年。

神舟十四号机组人员还将进行太空行走,进行一系列实验并对天宫空间站进行维护。他们在返回地球之前,神舟十五号飞行组将与神舟十四号飞行组成员汇合,他们将在轨道上共同度过几天时间,中国空间站也将拉开长期有人值守的序幕。

美国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麦克道尔告诉法新社记者,“神舟十四号机组的载人航天飞行进入了新的阶段,空间站将长期使用”,“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的目标是太空中一直有中国航天员。”法媒评论说,由于美国禁止美国宇航局与北京合作,中国因被国际空间站排除在外而被迫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几十年来,中国在太空计划中投入了数十亿欧元。

中国于2003年将第一位宇航员送进太空以来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在2019年初,成功地在月球背面放置了探测车,这是世界首次。2020年,从月球带回了样本,并最终确定了其卫星导航系统北斗,成为美国GPS的竞争对手。

2021年,中国在火星上成功登陆了一个小型机器人,并计划到2030年将人类送上月球。中国载人计划总指挥周建平3月份表示,从长远来讲,中国准备提供太空旅游。

意媒:中国在太空领域日益强大

近日举行的特伦托经济节(Festival di Trento)期间,《太空地缘政治:传统的美国领导,中国的崛起以及欧洲的作用》这一会议主题十分引人关注。

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报道,该场会议可谓座无虚席。会议主持是意大利航天局前局长、特伦托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罗伯托·巴蒂斯顿(Roberto Battiston)。

前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萨萨里大学教授易诺晨(Plinio Innocenzi)认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已得到巩固。对中国了解颇深的易诺晨表示,中国是第四个向太空发射卫星的国家(意大利位列第三)。2003年中国首次将宇航员送入太空。2021年全球145次发射任务中,中国就有55次,美国为45次,俄罗斯为25次。从2018年起,中国就在太空竞赛中处于领先,超越态势已十分明确。此外,中国政府一系列航天基础建设也让人印象深刻,例如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和世界上最大的航天科技中心中关村航天区。易诺晨同时指出:“中国能从全国各地发射数量庞大的卫星。在人才方面,中国每年有100万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并且中国还建立了一套极其细致的航空航天研究体系。”

易诺晨随后强调了意中太空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太空是一个可展开“太空外交”的中立领域。目前意大利已与中国展开相关合作。他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应将其置于一边、与之交恶,而应缓和双方关系,并以巨大决心寻求与中国对话的机会。

另一方面,欧洲空间政策研究所(ESPI)主管让·雅克·托尔托拉(Jean-Jaques Tortora)则指出,从战略角度来看,欧洲事实上并未参与太空领导权的争夺。欧洲一直以来在太空领域更偏重于研究和商业方面。而对于正变得愈发重要的安全问题,却从来不在欧洲议程的核心位置。“结果很明显,在欧洲层面,空间安全问题目前是我们不知如何组织解决的问题之一。”

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欧洲事务高级顾问、意外交部前副部长玛塔·达索(Marta Dassù)表示:“太空已被‘领土化’了,即是说大国开发太空是为本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利。这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变化,美国则在这方面起到了最根本作用”。玛塔·达索随后还解释了美国与俄罗斯在航空领域发展中的关系变化,并表示该领域是双方少数尚未破裂的合作之一。她指出,事实上,美国认为在长久的未来时间里,其真正的竞争对手并非俄罗斯,而是中国。

此外,她还认为,在太空领域中,谁更强、更具有战略眼光,谁就将是赢家。而从各地对技术等投入的成本来看,欧洲显然落后了:例如美国每年在太空研究方面的花费约为GDP的4%左右(约400亿美元),而欧盟则为140亿欧元。

德媒:“天宫”撑起“中国抱负”

中国希望能在太空实力方面与美国相抗衡,该国首个自主空间站“天宫”的建设也在因此加快推进。最新被送入太空的宇航员将负责另外两个实验舱的对接组装。德媒《明镜》相关报道全文现编译如下:

为完成其在建的空间站,中国又成功将一组宇航员送入了太空。上周日(5日),3名宇航员在中国西北部的酒泉航天发射场乘坐“神舟十四号”飞船开始执行任务。中国国家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显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他们送入了太空。在航天器进入轨道后,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此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

宇航员们计划在飞船发射后约6小时到达空间站,然后神舟十四号将自动与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对接。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已经是第三批宇航员,他们现在将在太空中度过几个月,并在空间站开展工作。今年5月初,曾有一艘货运飞船将更多设备和补给送入太空,为这次任务做准备。

在宇航员此次逗留期间,7月和10月还将有另外两个实验舱被送入太空进行对接。由于计划中12月还可能进行另一次载人飞行,因此或许会有6名宇航员同时在空间站暂驻,重达66吨的“T”形空间站将完成建造并开始正常运行。

这座名为“天宫”的空间站支撑起了中国成为太空强国、追赶上美国和俄罗斯等航天大国的抱负。中国在其太空计划上的投资数以十亿计,并且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国是首个将飞船和探测车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国家,机器人拍下的照片展示出了登上新闻头条的非凡发现。2021年,“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开始探索表面。

尤其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中国被禁止进入国际空间站。美国对中国太空计划的不透明性及其与军方的密切联系持保留态度。中国国家领导层对太空的远大抱负既关乎国家威望、也由于想要挑战美国所扮演的全球技术先锋角色。中国还计划在中期内进一步执行月球和火星任务。

(编辑:夏莹)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