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多地立足生态发展,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条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致富路。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通过美丽城镇、村落景区、幸福村社等建设,不断提升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依托当地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发展高山农业种植、村落景区、山乡特色旅游等,积极探索强村富民新举措,打造“未来乡村”样板。

6月7日,在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龙上村,梯田与青山、农房相映成景。(图片来源:新华社)

6月7日在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龙门秘境”村落景区内拍摄的一家由闲置村民旧房改造的特色民宿。(图片来源:新华社)

6月7日,在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龙上村,村里的民宿女主人在学习插花。(图片来源:新华社)

6月7日,游客在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龙门秘境”村落景区内的攀岩馆体验攀岩。(图片来源:新华社)
南浔区石淙镇以“花海”为乡村游主题,以“石淙清水小龙虾”为特色品牌,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融合发展,产业不断迭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歌手在石淙花海龙虾节的“时光音乐会”上演唱。(图片来源:新华社)

游客在选购石淙清水小龙虾。(图片来源:新华社)

游客在品尝石淙清水小龙虾。(图片来源:新华社)
作为中国管弦乐器生产基地,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的西洋乐器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该县西洋乐器生产企业达63家,产品涵盖400多种,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武强县周窝村建起音乐小镇。在这里,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乡村碰撞交融。

小镇街头的音乐元素雕塑。(图片来源:中新社)

周窝村村民组建的西洋乐队在街头演奏。(图片来源:中新社)
小镇街头的乐器主题艺术墙绘。(图片来源:中新社)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苗绣蜡染、小黄粑生产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群众2021年的人均收入达到19304元,小小苗寨正快步奔向乡村振兴。

6月1日,村民在蜡染车间内制作蜡染。(图片来源:新华社)

村民在苗绣车间内制作苗绣。(图片来源:新华社)

村民在苗绣车间内查看苗绣成品。(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一座141米长的全木结构风雨桥经过工匠们数月的努力建造,已初具雏形。建成后的风雨桥将作为乡村旅游设施,与村子里的古侗寨互为补充,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工匠们在榫卯之间传承风雨桥的修建技艺,用老手艺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赋能。

6月1日,工匠在湖北省宣恩县野椒园村正在建设中的风雨桥上施工。(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湖北省宣恩县野椒园村正在建设中的风雨桥上,工匠根据需要准备木材。(图片来源:新华社)
安徽省肥西县建立“公司+合作社+村民”的苗木花卉产销模式。截至目前,肥西县有苗木花卉经营户2万多户,专业经纪人3000余人,从业人员10万余人。

在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兰君园艺花卉基地,花农在修剪花枝。(图片来源:中新社)

在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兰君园艺花卉基地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检查蝴蝶兰幼苗生长情况。(图片来源:中新社)
(编辑:南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