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阅读古代诗词,就像借助书页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透过隽永的诗句看去,古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仿佛永远生动鲜明。阅读者们也时常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历经千年,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也经常能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同频共振,那些能够引发同样共鸣的感情,即使穿越“诗”空,也栩栩如生。
【欧洲时报秋狸报道】面对发际线太高的嘲笑,北宋才女苏小妹赋诗一首反唇相讥,现代年轻人则掏出了黑芝麻丸、假发片等各色“神器”。
苏小妹:若有才华,发际线高又如何?
文豪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不仅留下了众多经典诗文,还以他豁达、幽默的人生态度广受喜爱。
人们都知道,苏家父子三人皆是文学里的泰斗,有“一门三学士”之誉。而有传说认为,苏家还有一个最小的妹妹,其才华甚至可以和苏轼抗衡。
据说,苏小妹不仅为人聪慧,而且能说会道、口齿伶俐,在家中备受宠爱。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这样的:一次苏轼看着苏小妹从闺房里出来,下台阶的瞬间,苏轼的诗脱口而出: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的前额很高很大,于是苏轼用“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说苏小妹人还没到,额头就先到了。“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的意思是几次想擦眼泪却找不到眼睛在哪里,指苏小妹小眼睛,凹眼窝。
面对兄长的打趣,苏小妹并没有生气,反而立刻反击:“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意思是说苏轼一脸的胡子杂乱无章,不修边幅。
她接着又用“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讥笑苏轼又扁又长的脸庞。去年的一滴眼泪,至今还没有流到嘴边,可见脸得多长啊。
一番交锋后,两人皆是哈哈大笑。难怪传说苏轼曾对妹妹说“妹若生为男儿,名气当胜乃兄”。
现代年轻人:脱发?我命由我不由天
如果说醉心诗书的苏小妹对额头高的事并没有那么在意,现实生活中,发际线后移的年轻人们却无法做到苏小妹那样豁达。
“谁说我不爱运动,我的头发无时无刻不在自由落体”“人有三千烦恼丝而我有一千五”……现代社会,脱发已经不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烦恼,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发出哀嚎。2021年卫健委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2.5亿人被脱发困扰,发病率高且日趋年轻化,未达30岁的90后脱发比例已经高达36.1%,大学生中的脱发比例甚至超过五成。
脱发区域中,发际线是最经常被提到的的区域,女性的发缝也脱发明显。城市分布中,北上广成为占比最高的三大城市,杭州、深圳、成都等城市也进入前十名。
为了摆脱“秃”如其来的烦恼,“脱发星人”想尽了办法。不少年轻人崇尚“治标治本”的民间偏方:吃黑芝麻丸、在脱发处涂抹生姜、口服维生素B6;还有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脱发神器”上:发际线粉、假发片、微针植发;除外用方法外,调整饮食、放松心情、充足睡眠也是他们必做的功课。
在这场“发际线保卫战”中,许多年轻人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日夜进补,为拥有一头浓密青丝殚精竭虑。不过别忘了,压力才是当代人脱发的最大元凶之一,不妨学习一下苏家兄妹的豁达态度,轻松一笑,也许比黑芝麻丸更有效。
(编辑:皋离丘 美术编辑:青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