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人大、南大、兰大相继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中国大学迎“退榜潮”?

【欧洲时报网】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话题引发关注。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求证,并在多个权威信源和知情人处得到证实。

综合中国央广网、央视新闻、《中国科学报》报道,多位知情人表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校方领导层已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该决定符合中国教育发展方向,也将成为趋势。

其中,该校一有关领导透露,中国人民大学确已决定不再参加国际排名。而另一知情人表示,中国的知识体系已发展了数千年,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最深厚的知识体系,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传统,创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维护中国教育主权和文化主权,“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退出所谓的‘国际大学排名’,反映了中国大学、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和勇气”。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有消息称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已陆续退出“国际大学排名”。4月1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南京大学校方明确,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而兰州大学一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则表示,该校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之前泰晤士曾专门联系学校,最终决定不参加。QS之前联系学校时,报过一年数据,后来应该没有再跟进。”

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2020届毕业生参加学位授予仪式。(图片来源:新华社)

事实上,南京大学是国内首个引入“洋指标”的“吃螃蟹者”。上世纪90年代,该校最早引入SCI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次数等,并将其作为重要评估指标。

根据《中国科学报》盘点,目前,涉及高教领域的排行榜有十余个,主要的国际排行榜有四个,分别是英国泰晤士世界大学排行榜(以下简称泰晤士)、英国QS世界大学排行榜(以下简称QS)、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以下简称U.S.News)、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以下简称软科)。

此外,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也很有影响力。其中,泰晤士、QS、U.S.News等需要高校报名并提供数据。

4月25日,《光明日报》就刊发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谢波的文章认为,客观地说,对于高校来讲,虽然国际排名的热度和“信度”不复从前,但决定“去排名”仍需要很大的勇气与策略支撑。而且,排名也并不是说想去即去,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与挑战。因为,“排名思维”已根深蒂固,短期内惯性仍存。大学国际排名的影响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绑架”了大学,“去排名”的短期阵痛巨大,存在一个事实上的“危险期”。

国际排名榜从被趋之若鹜到不再被推崇,何以发生?谢波在文章中认为,国际排名的评价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拿传播较广的几大机构排名来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比高达40%;软科排名相对更注重学校教师的科研情况,如获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等的教师数量;泰晤士排名的参考指标中,则教学、研究、论文引用三项权重最高,占比均为30%;USNews美国综合大学排名的主要评估指标中,权重最高的是声誉部分。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一些高校往往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排名“战绩”进行宣传,“不遗余力”地扬长避短。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分析,对于以往的“世界大学排名”需两面性看待。一方面中国大学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在过去数十年中,通过国际交流和国际上的评价、评判体系排名,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取得长足进步。如近年来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北大,包括港大为代表,在全球的大学排名逐步向前,也证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反过来,虽然大家对排名认可,但其公允程度以及是否真正反映大学或学科的整体情况,还值得深思。此外,大学不仅是比学术科研,还要以社会责任感引导社会、开启民智、培养更多人才,这才是未来“双一流”高校或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但这些在目前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可能没有一个完全的体现,因此对国际大学排名不能完全盲目相信,中国教育也需符合中国特色、体现出中国大学的内涵。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