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诗”空穿越者:当代年轻人如何践行“我与狸奴不出门”?

【编者按】阅读古代诗词,就像借助书页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透过隽永的诗句看去,古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仿佛永远生动鲜明。阅读者们也时常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历经千年,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也经常能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同频共振,那些能够引发同样共鸣的感情,即使穿越“诗”空,也栩栩如生。

【欧洲时报秋狸报道】古往今来,家猫凭借聪颖可爱俘获了一代又一代“铲屎官”的心,其“宅属性”更让它们成了现代人在家中最好的陪伴。现代年轻人与宋代文豪,是如何在“我与狸奴不出门”上达成一致的?

宋代“猫奴”,陆游的悲情与治愈

中国人养猫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学者认为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也有说法称,家猫是在张骞打通了“丝绸之路”后从西方传到中国的。到了唐朝,猫已成为民间普遍的家养牲畜。宋朝更是兴起了“养猫热潮”,文人骚客都喜爱在作品中留下猫的“倩影”。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南宋诗人陆游。《嘲畜猫》《赠猫一二》《得猫于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赠粉鼻》……他对猫的喜爱远近闻名,专门给猫的赠诗就多达十几首。其中,“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最常被爱猫人士引用。

这句诗来自《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前一句是“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天空昏暗,大风呼啸,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像海上的翻卷浪涛。我在家里裹着毯子,烤着小火炉舒服得很,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这幅栩栩如生、能令古今中外“猫奴”感同身受的画面,出自陆游生命的最后20年。虽然他退居绍兴老家,自称不再踏入仕途,但仍渴望为国收复失地。

陆游的一生是悲情的,然而他并不孤独,至少,他有“狸奴”陪在旁边,给他治愈与温暖。

养宠旋风,疫情“宅家”的情感慰藉

时间来到现代,“我与狸奴不出门”的情景越来越多地上演。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宅文化”的影响,眼下中国正在如宋代一般刮起一阵“养宠旋风”。

2010年至2020年,中国宠物数量从0.59亿只猛增至1.89亿只,城镇宠物猫狗数量更是突破1亿。疫情暴发后,中国养宠人群更是不断增多,“Z世代”占比不断攀升。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宠物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超过了婴幼儿奶粉和纸尿裤。

“当年轻人意识到自己能够为宠物负责,感受到宠物对自己的依赖时,无形之中满足了他们‘被需要’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提升了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魏冉分析。

随着年轻人将猫猫狗狗视为家庭一员,“它经济”也蓬勃发展。除了洗澡、美容、寄养等基础服务外,宠物乐园、宠物游泳、宠物摄影、宠物学校等新兴服务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甚至有健身平台上线了“人宠互动健身课”,为爱猫爱狗人士提供居家健身方案,无需出门就可以一边和宠物玩耍一边同步愉快运动。

不知道如果大文豪来到现代,会不会也想与“狸奴”加入呢?

(编辑:皋离丘 美术编辑:青川)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