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触摸”中国古都千年文脉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开放

【欧洲时报网】4月24日,位于中国南京紫金山入城余脉、古鸡笼山下东南角,由一座3000平方米的院落改造的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开放。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书店外景。(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新网报道,15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所在地,而今这里是南京文学空间网络建设的中心和枢纽,开放后将为文学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提供文学交流和活动空间。

2019年10月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框架下,一个文学赋能城市的计划逐渐成形,南京“文学之都”场所网络建设启动。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院落内场景。(图片来源:中新社)

据介绍,整个文学客厅11米高的主楼展馆被分上下两层,分设文·脉、文·码、文·枢三个主题展区。该项目的主持设计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带领记者参观了这个文化场所的内外,“考虑场馆选址所在地的历史沿袭,周边人文、建筑环境的特色特点,主楼展馆外墙石板设计成了竖排中国古籍书页的式样,绢黄色古书般的墙色典雅古拙与周边的老建筑、鸡鸣古寺非常和谐。晚间,投影在墙面的诗文则如读书人在‘翻页’,充满文学味道。外墙廊下支撑的绿色钢柱,更如根根挺拔绿竹尽显中国文人风骨。”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书店内场景。(图片来源:中新社)

央广网报道,走出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主馆后数步,即见名为十竹斋的小书房。400前,曾寄居南京鸡笼山侧的明末篆刻出版家胡正言,因院种竹十余株,故名其居室为十竹斋,其用拱花等技法印制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等,迄今仍是收藏珍品。如今,十竹斋被“搬”来这里,体现文·房理念。

傍晚灯光照耀下的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图片来源:央广网)

露天交流活动区“文学之都·声音邮局”装置格外引人注意。在亭子里扫码,可以录一段自己的声音,打印出一张声音明信片寄给好友。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北侧的文·创小店是文学客厅面向城市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窗口,布陈着南京文化文学书籍、文创产品等。可供休憩,细节满满,十分青春。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内部景观。(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报道,今后该文学客厅将打造成一个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全球文脉的地方。以文化人,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沟通世界。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的开放后,将更好推进“书香南京”建设,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让古都书香氛围更浓厚,文学精神之花繁茂芬芳。

悬挂于主楼正中的艺术构件上铭刻了南京历史上的曾用名金陵、秣陵、建康等。(图片来源:中新网)

金陵千年文脉“流淌”出一个长条形展台。(图片来源:中新网)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书店内场景。(图片来源:中新网)

(编辑:彦宁)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