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让岁月留香的制茶师

【欧洲时报网】清明前后,中国多地的茶叶进入采摘旺季。通过众多制茶师们采茶、制茶,一片小小的茶叶从“茶园”到了“茶杯”。

中新社报道,1996年出生的杨庚洪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云雾镇的“乡村制茶工匠”,同时也是黔南自治州“云雾贡茶手艺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受父亲杨国能、母亲潘英慧的影响,杨庚洪从16岁开始学习“云雾贡茶”制作,至今已有10年,采茶、制茶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云雾贡茶”历史悠久,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云雾镇特产,以其“紧细、卷曲、显亳”等特点而闻名。据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云雾茶曾为贡品供皇室宫廷品用,因此而得名“云雾贡茶”。

“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并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前,在云雾镇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传承“云雾贡茶”制作技艺。“95后”苗族制茶师杨庚洪就是其中一员。

“云雾贡茶”的传统手工制作需要约一个小时,可归纳为“三炒三揉一烘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茶学系毕业的杨庚洪基于传统的制作手艺开始创新,他改变传统的茶叶干燥工序,使用“先八成干出锅冷却,后回锅恒温干燥”方式,制作出的茶叶色泽翠绿、条索紧实,深受消费者喜爱。

“对于年轻一代制茶师来说,我们不能停留在原地,必须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如今,杨庚洪还在不断思考、学习,他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把家乡茶叶品质做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云雾贡茶”。同时,杨庚洪还在多所学校兼职教师,将所掌握的“云雾贡茶”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爱茶的年轻人。

图为4月5日,杨庚洪在茶叶加工车间冷却茶叶。(图片来源:中新社)

图为4月5日,杨庚洪将新、老工艺制作出的茶叶冲泡后,仔细观看。(图片来源:中新社)

图为4月5日,父亲杨国能(左)在给杨庚洪演示炒茶手法。(图片来源:中新社)

图为4月5日,杨庚洪在云雾镇茶园采摘鲜叶。(图片来源:中新社)

图为4月3日,杨庚洪在茶叶加工车间筛选待加工的鲜茶。(图片来源:中新社)

新华社报道,1953年出生的曹坤根是江苏省无锡市人,从事茶叶种植、制作工作50多年。2011年,退休后的曹坤根受朋友邀请,来到贵州省凤冈县。曹坤根结合当地的高原气候和富含锌硒元素的土壤特质,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红茶栽培和制作工艺,改变了凤冈县只产绿茶的历史。为了让茶农掌握更多的茶叶加工技术,提高茶叶品质,曹坤根还举办培训班培训茶农。

3月29日,曹坤根在茶叶生产车间闻茶香。(图片来源:新华社)

3月29日,曹坤根在茶叶生产车间查看明前茶制作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3月29日,曹坤根在茶叶生产车间制作明前茶。(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报道,四川省雅安市的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保护蒙顶山茶原真性、传承蒙顶山茶文化,雅安市名山区明确将蒙顶山海拔800米以上区域划定为蒙顶山茶核心区,搭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溯源体系。蒙顶山茶核心区的原真性保护主要体现在品种、生态、技艺、文化、品质五个方面,通过统一土地流转、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鲜叶采摘、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包装元素和统一销售管理来实施。

3月31日,制茶师在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制作绿茶“蒙顶甘露”。(图片来源:新华社)

3月31日,制茶师(左)在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制作绿茶“蒙顶甘露”。(图片来源:新华社)

3月31日,制茶师在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制作绿茶“蒙顶甘露”。(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报道,3月下旬,云南各地迎来采茶季。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法斗乡,3万余株古茶树新芽萌发,茶农采摘繁忙。近年来,随着上海援建资金的注入,法斗乡古树茶产业加工提质增效,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古树茶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制茶师杜岑在制茶(3月27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新网报道,2月28日,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广西国营伏虎华侨农场里茶树冒出新芽,包括归侨和侨眷在内的茶农,采集完茶叶后送入茶厂内进行炒制,当天是早春茶炒制第一天。作为“广西工匠”,伏虎华侨茶厂厂长何海华炒制的早春茶每斤售价最贵能达2万元,机器炒制的售价最贵能达每斤2000元。

何海华炒制的大师工匠茶售价能达每斤2万元。(图片来源:中新网)

何海华在进行杀青作业。(图片来源:中新网)

(编辑:思浓)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