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英译本《红楼梦》的成就与遗憾

【欧洲时报网】200多年来,《红楼梦》先后被译成将近20种文字在海外传播,成为世界范围内受众最为广泛的中国古典小说。知名汉学家史景迁就因为对《红楼梦》的兴趣走入汉学研究。

中国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大博在2017年发表的《海外译本与红楼梦海外传播的关系探析》一文中指出,1793年,《红楼梦》从浙江的乍浦港漂洋过海,流传到日本的长崎。这是在现存资料中《红楼梦》流传海外的最早记载。

在此后的200多年间,《红楼梦》不仅在朝鲜、越南、日本等亚洲国家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而且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它在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流传开来。

《广州日报》称,1830年,《红楼梦》第一个英文译本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翻译的《红楼梦》第三回的片段。1848年美国汉学家卫三畏出版《中国总论》,已经注意到《红楼梦》的存在与影响,“其中最流行的小说是《红楼梦》,但遭到不少反对”。两位华裔翻译家王良志和王际真分别在1927年和1929年着手把《红楼梦》译成英文。

早期《红楼梦》英译本有很多翻译错误,比如,信佛的刘姥姥会说Holy name和God bless my soul,被西方读者误以为是基督徒。

李大博也指出,有些英译本将平儿译为Patience(忍耐);将袭人译为Assails Man(袭击男人);将鸳鸯译为Faithful Goose(忠诚的鹅);将司棋译为Chess(国际象棋)。这些译文背后隐藏的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与隔阂。同时,《红楼梦》中还包括大量的古体诗词,这些诗词不仅仅传达的是字面意思,往往隐喻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许多象征性的含义,在翻译时很难把握。

1973年,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翻译了《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影响最为广泛,也是大部分西方读者首选的译本。1978年,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合译的另一版《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出版。

美国华人学者陈毓贤在《略谈几种英译红楼梦》中指出,民国文学家林语堂是一位对英美读者很了解的人,1973年全译本出版以前,他对当时的英译本都不满意,感到要让英语读者喜欢看《红楼梦》,非但必须把红楼梦缩短,还须解释书中大量英语读者不易明白的地方,但小说又不能有注解,只好把要解释的东西纳入文本里。他陆续翻译了六十四回的《红楼梦》,看到1973年的大卫·霍克斯全译本出版后,便决定放弃自己已完成的英译压缩稿。

大卫·霍克斯翻译的全本《红楼梦》,书名不采用《红楼梦》而用第一回里提及的《石头记》,叫The Story of the Stone,从1973到1986年间分五册出版。一至三册由霍克思译,译到第八十回;后两册由他的学生和女婿闵福德完成。这个译本的突破之一就是把小说中的女主人、管家的名字和男性一样音译。陈毓贤称,把一个人物的名字意译了就像为其冠上了一个别号或标签,虽然比较容易记,却把人物简单化脸谱化了。

然而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虽然作了许多努力,普通英语读者仍然不容易懂。书中400多个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是阻碍之一。

李大博认为,“情”与“理”冲突既是人类社会的普适性命题,又是世界文学的共同主题。《红楼梦》恰恰触及了人类社会的这一重大课题,也是其海外传播的重要基础。

他还指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建构了一种既富于现代色彩又贴近人性的新型的情爱观。这种情爱观正触及了人类社会关于情爱世界中的付出与占有、单维与多维、同性与异性的长久论争,优秀的译者如果能将曹雪芹的这种对情爱世界的深刻体认与《红楼梦》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一并传递给海外受众,海外受众就更能够将《红楼梦》由爱情小说的层面提升到人性小说的高度。

(编辑:唐快哉)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