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线上缅怀、代祭扫兴起 参与者以年轻人居多

【欧洲时报网】19岁的宋亚明(化名)是一名大学生,4月5日清明节当天通过网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祭扫仪式。他说,以往都是父亲回乡祭扫,但今年长春市疫情形势严峻,回乡已不可能,网络祭扫由此成为一种选择,父亲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更懂网络的儿子。

疫情推动更多年轻人参与线上缅怀

中新网报道,传统清明祭扫十分繁复,宋亚明开始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不过他很快发现担心是多余的,APP会弹出各种提示,在为亲人建“祠堂”、写“传记”的过程中,父亲还和他讲了许多往事,令他颇有触动。“小时候只吵着踏青游玩,如今觉得,清明节慎终追远亦不可少。”宋亚明说。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年轻人普遍跨地区求学或工作,回乡祭扫舟车劳顿,时间成本也高,参与度自然降低,以网络祭扫为代表的新祭扫方式,因其不受时空限制而越来越受青睐。

据中国民政部通报,中国民政部5日通报,清明节假期3天,中国各地累计接待现场祭扫民众175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74%。2156万人次登录网络祭扫,比去年同期增长192%。记者检索发现,多地官方推出的微信祭扫小程序异常火爆,参与者以年轻人居多。

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正打消年轻人参与其中的某些顾虑。20岁的李子凡(化名)表示,返乡上坟烧纸既麻烦也不文明,说出来担心被说“落后”。

网络祭扫是李子凡能接受的方式。当天,他也在网上给爷爷建立了“祠堂”,许多亲友得知后也来祭奠。远在湖南省的父母对此颇感欣慰,直夸“儿子长大了”。

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朱振华认为,现代化造成了人们“离土离乡”的社会现象,进而导致了扫墓祭祖的传统模式面临着考验。“古人云‘礼从宜,使从俗’,当下的祭扫,应以更为开放视野看待。”朱振华表示,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厚养薄葬”乃至“厚养薄祭”的理念。“长辈健在时,给予他们更多的物质优待和精神慰藉,远比去世后的仪式感更重要。”

线上祭扫APP。(图片来源:中新网)

00后代客祭扫:半小时要90度鞠躬9次

河南洛阳00后女孩高葳葳是一位殡葬行业的从业者。清明节期间,高葳葳的工作是为一些到不了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扫墓的家属祭扫。

郑州《大河报》报道,“因特殊原因,您的女儿无法来看望您,特此委托我们来看看您,这是给您带来的鲜花。”高葳葳介绍,自己在半个小时当中,会向逝者90度鞠躬9次,身旁边同事会用手机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让家属可以看到现场情况。据了解,凤凰山代客祭扫的价格一般在98元至398元不等。

高葳葳表示,刚开始家人不是很理解,但她会时不时给他们讲述一些工作中的感人故事,日积月累之下,家人慢慢开始支持自己。

云南昆明市殡仪馆龙宝山华夏墓园则是在2020年第一次推出免费代祭扫的服务。代祭扫工作人员权志熊告诉《工人日报》记者,3年以来打电话或通过网络预约代祭扫服务的民众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权志熊说,整个代祭扫过程一般持续10~30分钟,由工作人员代亲属传递爱和思念,代为对墓穴、墓碑进行清扫,敬香和敬献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同时将祭扫过程进行拍照,反馈给亲属。

值得注意的是,代祭扫中“焚烧纸钱、抛撒冥币的现象在减少。“这几年,我们家都委托当地村民帮我们用鲜花祭扫。”老家在贵州,常年定居外地的张雪(化名)说,鲜花祭扫已替代香蜡纸烛,成为她寄托哀思的低碳选择。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