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能带给我们什么?它不能给予我们金钱,却可以带我们领略世界,它不会讲话,却让我们在故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本周,透过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中国电视》与您共同感悟奇妙数字与文学相遇的传奇,品读音乐承载的文学之美,了解万里亲赴的耕耘岁月,凝望自然中的浪漫情愫,追寻跨越千年的文字魅力。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据中国电视)
周克希:数字与文学相遇的传奇
中国电视报道,时间是丈量岁月的尺子,记录了所有热忱与坚守。中国法语翻译家周克希职业生涯的前三十年属于数学,后三十年属于文学。人生太短,不过两三个三十年。人生又很长,足以选择自己热爱的生活。周克希曾学习数学5年、教学28年。他在巴黎时萌生了改行的念头,当时他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一边研究数学,一边又对文学兴趣浓厚。
周克希认为翻译不是物理反应,而是化学反应。这个过程需要增加催化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在周克希50岁时,他决定成为职业翻译家。在1997年左右,他开始翻译《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法国文学家普鲁斯特的作品。周克希说普鲁斯特是一个很深刻的作家,文字特点之一就是长,一句话可以写出十九行!他翻译的速度很慢,平均每天只有四百字的翻译量。翻译之路是孤独、寂寞的,可他却甘愿忍受孤独,周克希感叹“如果没有你的寂寞的话,你是翻不出来好东西的。”
曹鹏:让每个角落都充盈美好的旋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它滴水穿石,润物无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感染所有人。这位已经96岁高龄却仍担任乐队指挥的老人名叫曹鹏,在独自求学的日子,他用音乐锻造灵魂。
在外留学的日子里,面对从小就受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作品熏陶的外国同学,曹鹏等人只能日复一日地拼命努力,来填补和同学之间的差距。
虽说手执指挥棒,但曹鹏从来不拘泥于殿堂,他将交响乐带到工厂,带到学校,带到农村。让每一个平凡的角落,都充满美好的旋律。
潘威廉:漂洋过海的浪漫生活
1988年,一对美国夫妻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中国厦门,原本只是想来学习中文,却没曾想,这一待就是一辈子。33年后的今天,中国厦门早已今非昔比,而这对夫妻也把一生最宝贵的时光都留在了厦门大学。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他用一本又一本的家书,一部又一部的专着,向世界介绍着中国。他,就是厦门大学教授——潘威廉。
当潘威廉第一次有了去中国的想法时,就得到了夫人的支持,也正是这种支持,成为他日后在中国生活、工作中的最重要的力量。在经历了重重波折漂洋过海来到这片陌生的大陆后,潘威廉一家又遇到许多生活上的难题,好在在学校友人的帮助下,一家人才渡过了难关。
30余年的中国生活,让潘威廉一家人早已将这片土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不管是日常的饮食,还是学校的工作。都让潘威廉和他的家人对中国有了“家”一样的依赖感。
李云鹤:为敦煌壁画“动手术”的人
李云鹤,他是中国国内成功修复敦煌唐代壁画的“第一人”,六十五载潜心修复,用一生的时间守护着自己挚爱的石窟。
60多年前李云鹤来到石窟洞口后,发现由于空气流动导致壁画上翘起的部分像雪花一样大片大片地脱落,心疼不已。
作为第一个要尝试修复敦煌唐代壁画的人,李云鹤一开始对于当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并没有什么自信,不过最后还是接下了这个“棘手”的任务,但李云鹤没想到的是,这一做,就是65年。
修复敦煌壁画本身也是个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有时修复仅仅一平米,但是损坏程度比较高的壁画,就需要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并且在壁画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李云鹤老人将自己一辈子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如今老人年事已高,他将自己的儿子以及孙子孙女都动员加入了这个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潘文石:“熊猫爸爸”的荒野传奇
什么动物有着黑眼圈的脸谱和一身永不过时的经典黑白配?没错,谜底就是中国的大熊猫。在中国,有一位“熊猫爸爸”,他就是潘文石。他几十年如一日穿梭在人迹罕至的茫茫雪林、崇山峻岭之中,在漫长而艰苦的科学苦旅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坚定,为大熊猫提供保护。
1989年,潘文石观察到了大熊猫“娇娇”,当时“娇娇”已经有了幼崽“虎子”。为了保护幼崽,“娇娇”将自己的住所设置得十分隐蔽。它需要爬上一棵树,才可以到达栖息的山洞。“娇娇”就在这里给“虎子”以及它后来的女儿“希望”哺乳。“娇娇”看到人类没有伤害它,逐渐接受了潘文石。1997年。潘文石回到曾经观测熊猫的地方,一只熊猫找了过来,他以为就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熊猫。可最后发现竟是大熊猫“希望”!
野生大熊猫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1983年3月,“熊猫之乡”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这个被群山环绕的保护区,是理想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这里有蟾蜍当道,蜘蛛结网,还有大熊猫在繁衍生息。潘文石认为大熊猫应该生活在它的自然栖息地里,在那里经风雨,见世面,在那里觅食,在那里寻找伴侣,在那里追求爱情,这是对生命的仁爱的一种理解。
莫言:追寻文学世界的原点
如果说科学对世界的改变是沧海桑田,那么文学对世界的影响就是春风化雨。文学不是历史,但它记录下了那角角落落的故事,不让它轻易地随风而逝;文学不是教科书,却让每一个靠近它的人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文学不是现实,它可以让我们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地穿梭。
文学写作是一种积累。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认为,作家对生活的积累最好的状态是在非刻意状态下,在那样轻松状态下获得的信息才是最真实的、最人性的、最文学的。
对莫言来说,文学意味着什么呢?文学阅读能为莫言带来精神的愉悦,他开玩笑地说,“我对阅读的渴望不亚于对饺子的渴望。”小时候他对书籍的渴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连夜看完自己心心念念的书,即使用小油灯照明也阻挡不了他阅读的“步伐”。当时他读得出神,头越看越往前伸,头发一不小心被烧焦了,他的第一反应却是“这味道还挺好闻”。
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文学原点,莫言的文学原点是他的家乡——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你可以从这个原点出发走到很远的地方,但你最终恐怕还要再回到原点。即便你人不回来了,心还是要回来的。”这个地方就是莫言文学赖以成长的地方,也是他所有情感的源头。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朗读者》更多精彩内容:
https://tv.cctv.com/2020/10/21/VIDAp1kohD5aCSTSuoAI22TA201021.shtml
(编辑: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