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的重要时刻。因此在3月4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的防疫与疫苗政策备受关注。
“动态清零”为维护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中新网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中国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取得了成功,但也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今后中国政府如何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与经济发展、维护供应链稳定方面取得平衡?
发言人张业遂对此表示,“动态清零”是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防控方针。这个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及时主动发现传染源。第二,快速采取公共卫生和社会干预措施,追踪管理密接人员等,切断传播途径。第三,有效救治患者。
这个做法的目标是通过快速精准的全链条防控措施,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动态清零”不是要追求“零感染”,而是要尽快把疫情控制住。
去年以来,中国内地疫情出现多点散发,部分城市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对生产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波及范围也是有限的,它可以保证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和绝大多数人正常的生产生活。当然,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些代价,但是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事实上,“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无论是从确诊、死亡的数字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数据看,中国都是世界上防疫工作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正是坚持了有力有效的防控措施,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除了坚持“动态清零”政策,张业遂还在会上表示,中国将继续与发展中国家共享新冠疫苗。
有记者表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继续蔓延,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无法获得疫苗,尤其是mRNA疫苗。中国一直在向世界各地运送疫苗,同时也在开发自己的mRNA疫苗。
在被问及中方是否有进一步计划与其他国家分享这类疫苗,这是否也是中国向外开放边境迈出的一步时,张业遂表示,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郑重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之后,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全球疫苗合作行动倡议,表示要确保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得到公平分配,特别是让发展中国家获益。
3月24日,一名女子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一家医院接种中国国药集团新冠疫苗。(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新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张业遂说,这120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提供的疫苗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构筑免疫屏障、恢复社会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抗疫的能力、信心和决心。
之后,中国还将继续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疫苗合作的主要伙伴。近期,习近平宣布将再向非洲国家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4亿剂以中方企业与有关非洲国家联合生产等方式提供,助力非洲国家实现非盟确定的2022年60%非洲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再向东盟国家提供约1.5亿剂的疫苗无偿援助。
中国也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疫苗研发、生产、分配的国际合作。“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同多个发展中国家合作生产并灌装疫苗,同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联合生产疫苗协议,初步形成了超过10亿剂的年产能。关于刚才提到的mRNA疫苗,据我了解,中国一些企业正在进行研发,而且取得了积极进展。”张业遂说。
(编辑:李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