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诗约万里》主创分享:“言语无法尽述的,我们用诗去表达”

当今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到人们仿佛已经没有时间停下匆匆步履,细细盘点感动与悲伤的瞬间。但诗歌其实无处不在,《诗约万里》呈现的不仅仅是不同的语言文化、迥异的生活态度,更是一个又一个平凡,却又触动心弦的故事……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据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报道,《诗约万里》节目播出后,无论从收视率还是观众的评价,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为主创团队带来了自信与鼓励,团队成员也纷纷回忆起创作的故事。

总制片人欧小兰:诗歌是我们读懂彼此的语言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如何做一档全球观众都能看、都爱看的诗歌节目?这是总制片人欧小兰接到项目时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总制片人欧小兰

团队首先想到的是自然、梦想、爱与生命这几大主题,以人类共通的情感为出发原点,以诗意浪漫的画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诗歌为纽带,每一集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主人公分享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经历、故事和诗歌,以期唤醒观众的共同心声,搭建起全球的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彼此信任的桥梁。

《诗约万里》组建了中、英、西、法、阿、俄多语种文学顾问团队,请来各语种资深学者对各语种诗歌进行推荐、研究、筛选,尽可能做到以同一主题、同一情感下的不同诗歌为纽带,介绍中外诗歌文化,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和情感交流。

此外,《诗约万里》邀请了十余位嘉宾,在新年之际,以朗诵诗歌的方式为全球的朋友们送上新年祝福,在诗歌中,他们展现出亲和、充满人性魅力的一面,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与思考。

因为诗歌,人们读懂了彼此的语言。

总导演徐薇:如何让诗歌节目“破圈”?      

从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困扰着总导演徐薇: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诗歌在互联网平台上仍然算是小众话题。如何把小众的内容做出“破圈”的感觉?成为摆在导演组面前的首要问题。

总导演徐薇

经过多次切磋讨论,团队放弃了艰深的诗理方面探究,选择了讲故事的呈现方式。故事具备跨越文化隔膜的魅力,人类共通的情感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而诗歌,恰恰也是承载情感的良好载体。这么一来,一切都恰到好处。团队邀请了多位嘉宾,他们语言、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鲜活的故事和澎湃的情感,他们的故事和情感也是全世界千千万万人的故事和情感,而诗歌作为一种情感寄托的手段,也是在全世界不同文化中通用的。

在题材的选取上,创作团队也是有着同样的“小心机”,选择“梦想”“生命”“家”与“自然”这几大主题,是因为这是全人类普遍关注、普遍有思考与感悟的主题,它可以既私人又普世,于是,人们看到了黎巴嫩的米莉亚秉烛夜读的故事,看到了音乐人肖恩克服视觉障碍顽强追梦的故事,看到了主持人娜咪啦寻找心灵归宿的故事,这些故事,人们可能经历也可能没有经历过,但通过诗一样的视听语言的呈现,它们引发的感悟和思考会像海浪一样冲到你面前。

执行总导演邓琳:创作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2021年10月末,执行总导演邓琳初次任务时,既激动又有一些压力。激动的是这样的题材很难得,有压力是给团队创作的时间只有短短两月。如何将诗歌巧妙融入节目,并且在主题内尽可能将节目丰富化又富有内涵?

执行总导演邓琳

首先,他们成立了诗歌专家库。研发阶段,主创团队在专家指导下,深刻理解每首诗词的意境、创作故事,以及哪些诗歌适合讲故事、用什么样的人物去展开、呈现,以确保每首诗歌都能得到准确的表达。在梳理上千首诗歌后,最终筛选四五百首备用,再根据人物特点、特性选出三到五首,之后再用当下的流行元素进行二次创作。

其次,选人物。邓琳会着重挑选贴近诗歌气质的人物,和他们进行深入采访、了解,根据具体人物特点进行线索梳理,找出最具特色的人物标签,让人物故事和诗歌意境达到统一,又让人物真情实感去诠释诗歌魅力,同时也会用诗歌的深刻意义去给人物添色,本着真人、真事、真感情,来传达最质朴的人们美好生活。

最后,在节目中邓琳和团队做到了共情,它引发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用诗歌的独特魅力,诗词里的借物抒怀也是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所以,在创作中,邓琳要求人、诗、故事三者统一,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成为经典。

作为一档优秀的文化类节目,邓琳要让流行的音符唤醒诗歌的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之后,还能搭建起世界不同国家间的交流的桥梁,流行起来、传承下去。而除了展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外,文字也是为注入灵魂的存在。

节目撰稿曾辉:相信简单真实的文字的力量      

节目撰稿曾辉相信简单真实的文字的力量,影像的魅力无需赘述,在这个基础上,文字与影像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而同时,诗意的文字,一直是他创作中所追求的的底色,正如《诗约万里》系列片中希望去表达的,“言语无法尽述的,我们用诗去表达”。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曾辉得以窥见看到世界上各个国家人们的生命感悟,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其中体现出人类共同的情感,一句诗,一些吉光片羽的意念,都成为生活中彼此心灵相通的证明。

节目撰稿曾辉

阅读文学作品为创作打开启灵感,是非常重要的创作习惯。而这次刚好是以诗歌为主题的系列片,所以事实上在撰稿过程中,贴近古今的著名诗作、著名诗人,就是最为直接的创作源泉。开篇文字,曾辉化用了《诗经·关雎》、王昌龄《出塞》、雪莱《西风颂》、莎士比亚《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谢》、李白《送友人》、艾米莉·狄金森《我为美而死去》等诗歌,它们各具风格,组合在一起又是那么的贴切,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节目主题。那些名作中的诗句,凝结了世界文化中最好的情感、哲思,回忆和展望,借用他们融入文稿创作,就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曾辉希望让人们继续去阅读诗歌,因为每个人是那样的不同,但关于生活、关于每个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都可以成为饱含诗意的生命创作。

主持人梦桐:用观察赋予每一次采访灵魂      

作为《诗约万里》的主持人,梦桐认为,这个角色定位具有独特性:主持人既是采访者也是观察者,同时也充当着“诗歌使者”的角色。

主持人梦桐

《诗约万里》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非只进行简单的诗歌朗读与诗歌赏析,而是始终坚持从人出发,首先进行人物故事的讲述,使观众在对朗读人物形成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去体会诗歌。

在《诗约万里》中,多国嘉宾的故事无疑是节目中的亮点。这也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嘉宾的采访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完成,不能补拍。作为主持人首先要对各位嘉宾有深入的了解,“团队帮助我在最短的时间里对采访对象有详细了解和进行良好的心理建设。令人欣喜的是,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几位嘉宾都最大限度的敞开心扉与分享了他们人生经历中的感人故事,很多故事至今想来都令人动容。”

梦桐认为,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和主创人员,不仅仅是一位采访者,更是观察者和一位诗歌的使者,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去采访才能把节目的主旨贯穿始终。每一位嘉宾在接受完采访后都对节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与她和团队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和团队成员深受鼓舞,或许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吧!我们真诚地希望,《诗约万里》能够成为一本厚重的书,让所有能看到的朋友,感受到世界共通的人类情感,我们是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同!”

最后,梦桐将策划之初时的一句口号分享给所有喜欢《诗约万里》的朋友们:“诗意文化、世界共情、以诗会友、诗约万里!”

“言语无法尽述的,我们用诗去表达”。《诗约万里》主创如何将诗歌巧妙地与节目融合?跟随《中国电视》,走入他们的作之路。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诗约万里》更多精彩内容:

https://www.cgtn.com/special/poetry-sans-frontiers.html

(编辑:申忻)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