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新闻“全欧了”:如何看待围绕“眯眯眼”的争议?

【欧洲时报网】“小眼睛”又一次站上了舆论争议的C位。

事情的起因是有网友晒出了坚果企业“三只松鼠”在2019年10月份的产品宣传海报。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妆容,部分网友认为,这是迎合西方审美,在故意丑化中国人。

三只松鼠的广告。(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之后,事件不断升级,部分网友开始攻击品牌方、模特本人,越来越多的网友被裹挟进这场“三只松鼠广告片中模特疑似丑化国人”的讨论中,过程中观点出现撕裂,一些网友晒出了丹凤眼的关羽像、媚眼如丝的唐代仕女图,质问:这算不算辱华?

“眯眯眼”突然成众矢之的?

引发关注之后,三只松鼠对妆容不符合大众审美,作出道歉。但是,也做了澄清:页面中的模特为中国人,其妆容均基于其个人特征打造,绝无刻意丑化之意。被网暴的女模特本人也在网上发声:“眼睛小就不配做中国人了?”“事事都要上纲上线那就是病态了”。

三只松鼠的声明。(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此外,刚刚上映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里,因为人物形象的“小眼睛”设计,也被一些自媒体贴了“丑化中国人”“迎合西方审美”之类的标签。还有女模特雎晓雯也遭遇网友的谩骂,同样是因为她的“小眼睛”。

12月28日,又有网友对梅赛德斯-奔驰25日发布的最新广告表示不满“我这辈子现实生活中都没见过那么多眯眯眼!”

在讨论中,有网友想起不久前陈漫迪奥照片事件说“2021年的岁末,眯眯眼突然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众矢之的。”

奔驰广告。(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网友为何看不惯“眯眯眼”?

从品牌到艺术形象再到广告,为何中国网友对“眯眯眼”的问题如此敏感?这或许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和分析。

首先,眼睛是人类在社交活动中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眼神是最具表现力的体态语言,人的态度和心情往往会通过眼神流露出来。因此,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用眼神在说话,并且格外的关注他人的眼睛。

从生理特征方面看,中国人眼睛结构以厚眼皮、内眦赘皮、没眼窝等特征显着。但这却在19世纪被西方当成了对华人的刻板印象。“眯眯眼”并非是对华人相貌特征的客观形容,而是西方基于民族和意识形态优越感而对东亚人贴上的“标签”。一些辱华的文艺作品着力刻画长着一对阴险狡诈“小眼睛”的反面形象,系列电影《傅满洲》就是其中的代表。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中国网友反对“眯眯眼”妆容,并不是在反对中国人客观上长什么样,而是在反对历史上和今天都存在的、西方对东亚人外貌特征放大的、带有贬损意义和标签性质的表现方式。

电影《傅满洲》海报。(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眯眯眼”=“辱华”?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持类似观点。他表示,无论长成什么样子的模特都有出镜的权利,一家企业也有自由选择任何合适的模特,对于这一点不存在任何疑问,实际上,此次三只松鼠广告事件之所以在互联网上引发激烈争论,也不是因为这一点。人们其实讨论的是,三只松鼠的广告从其整体观感、艺术元素、氛围营造等各方面来说,是否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了“东方主义偏见”。

但在讨论过程中,一些观点将时代的审美偏好和“辱华”画上等号,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网友指出:从“大眼睛更美”到“小眼睛丑陋”,再到“小眼睛不配做中国人”,这其中的两次逻辑跳跃都是极其荒谬的。还有网友质疑“这在本质是一种PUA。很多网民固然更喜欢大眼睛,但在这种有心人通过偷换概念操纵的PUA中,他们莫名其妙地完成了思维转换:是啊,我的确觉得大眼睛更美——是啊,小眼睛不好看——是啊,说中国人是小眼睛就是辱华。”

对此,《中国慈善家杂志》评论到“再下一步,难道就要将辱华内卷进行到底,在人群中进行眼睛大小甄别,将小眼睛都视作天生的辱华者。如果这还是不够,将中国历史上的小眼睛也一并开除出中国人,比如关羽,比如武则天,比如王熙凤,比如乐山大佛。”

作为一名普通中国人,我们干嘛要甘于这样被PUA呢?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