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戴胜编译】“中国已近。中国的汽车更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中国已近》是意大利导演马可·贝罗奇奥(Marco Bellocchio)于1967年拍摄的一部电影,而这个名字则完美描述了欧洲和意大利当前的汽车业现状。
图为9月6日,亮相慕尼黑车展的中国长城汽车的魏牌新能源车型。(图片来源:中新社)
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报道,如果说以前中国汽车并不出名,那么现在情况注定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电动汽车有着相当关注和一定数量用户的挪威和德国将率先“欢迎”中国的进步,原因在于中国汽车制造商都十分致力于提高汽车的供电能力和电气化效率,从而迅速缩短与欧洲汽车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就像长城汽车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现出的创新性那样,中国汽车拥有复杂的技术和美观的线条。例如摩卡(Coffee01)汽车是长城魏牌(Wey)在欧洲的首次亮相,它拥有多种技术及从欧洲竞争对手那里获得的灵感风格。该款汽车是一款中型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同时采用输出功率150千瓦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报道对这款汽车从发动机、电池、芯片到续航时间、汽车配置和性能等都做了详细介绍,并表示首批汽车预计将于2022年上半年陆续交付欧洲。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另一款长城汽车欧拉好猫(Ora Cat)的技术亮点,例如在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可实现400公里续航里程。另一边,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则选择了一条不太一样的“道路”。吉利集团收购了像沃尔沃这样的欧洲知名汽车品牌,并已开始在意大利销售中国生产的车型,例如领克01(Lynk&Co01)。而除了“传统”汽车厂商,未来十年还会出现由高科技企业制造的汽车,比如小米集团将投入100亿元用于开发高度自动化的电动汽车。文章写道,对汽车行业来说,软件和电池将是未来十年的技术挑战,而中国将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
再把目光转回意大利。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技术进步,人们应当注意一下意大利Koelliker集团所宣布的战略。这家战后成立的米兰汽车进口商一直以成功预测潮流趋势而闻名。
简单了解一下Koelliker集团的发展:1990年,Koelliker成为韩国现代汽车(Hyundai)在意大利唯一进口商;1992年和1999年,它又成为吉普(Jeep)和起亚(KiA)的独家进口商,并且到2011年起亚汽车意大利公司(Kia Motors Italy)成立前,Koelliker在意销售了超过30万辆起亚汽车。如今,该集团将目标转向了中国汽车品牌。今年夏天,Koelliker宣布将进口爱驰(Aiways)、卡尔玛(Karma)、上汽大通(MAXUS)、赛力斯(Seres)和威马(Weltmeister)汽车,其中包含SUV汽车、豪华跑车和普通商用车。
上述汽车将在中国制造,而后销往意大利。而中国汽车巨头一汽集团更将直接在意大利建厂。一汽集团是亚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在中国销售了近400万辆汽车,并以900亿美元的营业额上榜《财富》杂志世界百强企业。而今,一汽集团和美国公司丝尔科(silk EV)合作,计划投资10亿欧元在意大利“汽车谷”(Motor Valley)设计生产高性能电动汽车。首款新车将是S6型超跑,由意大利汽车设计师瓦尔特·德·席尔瓦(Walter de Silva)设计,并在位于雷焦艾米利亚的新厂生产。
(编辑:夏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