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海归投身农业 稻香记叙芳华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陈贯之报道】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如今越来越多大学生下基层进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其中甚至不乏“海归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这些年轻人以发展实业、进驻村委会、组建产业链条、直间接帮扶等方式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2020年10月14日,海归建筑师马啸在自家农田里巡视。(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自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李大鹏 摄)

办生态农场让大家吃到放心食物

中国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文西新村是一个宁静而又偏僻的小山村,从县城到村口需要跨过几十公里凹凸不平的泥路、翻越两座大山。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筑系的马啸在村里一呆就是七年,他在这里创办了“佳森”有机生态农场。

“一开始,我创办农场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吃到放心的食物。”马啸说。2014年,马啸辞去建筑师工作,毅然回到家乡麻阳苗族自治县创业,一位留学六年的海归建筑师,不在闹市建高楼,愿在乡村建农场。截至2020年,马啸已向农场投资4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

马啸在自家果园里摘猕猴桃。

800亩不同类型的土地,一半用来种植稻谷等农作物,一部分种植玫瑰花和猕猴桃,还有一部分种植金丝楠木等名贵木材。马啸说:“兴建农场之初,种名贵木材是为了保住本钱。要把农业做好,我希望永远没有动这些木材的机会。”

“坚持做有机食品,让我的孩子、家人朋友,让每一位顾客放心吃。”马啸说,“每年都有部门来进行水土抽检化验,我要做到零污染。”

马啸的母亲向记者透露,因为儿子坚持不给稻谷打灭虫药,有一年稻田里招了虫灾,一半的稻谷被害虫“抽血”,打开稻穗不见米,只剩外面一层壳。“当时儿子说就算这些水稻都不要了,也不能动农药,不然一切都没有意义。”马啸母亲说,那一年的稻谷产量减了一半。尽管如此,马啸仍坚持有机农场的零污染原则。

马啸在农庄路旁安装捕虫器。

马啸的有机农场直到2018年开始才正式营利,最成熟的两样产品分别是有机大米和生态老鸭。有机大米每年产量约6000斤,每斤售价19元;老鸭有两年养、三年养两个品种,每只售价在200元-300元左右,目前2000多只老鸭已全部售空。

2021年春节过后,马啸作为种粮大户,将稻田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0亩,200亩有机稻田和200亩普通稻田。农场共雇佣了三十多位村民参与其中,从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当地的脱贫成果。“现在,我的梦想是实实在在的给村民做点贡献。”

以前,马啸办农场是为给孩子吃到放心的食物。“现在,我的梦想是实实在在的给村民做点贡献,帮助村里的留守家庭。”

马啸说,曾经为了孩子“吃饱吃好”的追求已随着肩上的责任加重而淡忘,曾经的马啸照顾自己的“小家庭”,现在要保护近百人的“大家庭”。马啸认为,大力发展企业,从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解决农村年轻力量的就业问题,这样才能保护农村家庭的完整性。

“只有村民都富裕了,一个农村家庭才会完整,就没有那么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马啸说,农村里的“暮气”不能太重,一个企业同样需要年轻人的加入。

现在,周边村落有七八户的年轻人主动加入农场,近三十位村民长期在农场工作,一个个完整而幸福的小家庭得以保留。马啸说:“经济发展了,乡村环境美了,老百姓的钱包鼓了,老有所依才能实现,孩子们才能够健康成长。”

告别圣彼得堡“新农人”娄底报道

翻山越岭,跨越上千公里。从发达城市回到家乡成为“新农人”是什么感觉?同样来自中国湖南的肖源说:“这是一种光荣。”

26岁的肖源本科就读于莫斯科大学,硕士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是一位留学超过七年的文学硕士。2019年,肖源回到家乡“中国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与父亲肖建华一起创办源容开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和金色永华生态农业园,成为了一位“新农人”。

“新”字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模式新、种植方法新、长远目标新。

肖源的农业理念倾向于“原生态”,经营理念趋向“精品农业”。除了不用除草剂,她向村民建议改变过去打洞施肥的方式,尽量使用施肥器节约劳动力。“开始因为沟通方式不对,村民并不接受施肥器。”肖源认为,口述不如行动,直接向村民展示施肥器的使用方法,只要大家用得方便就能够接纳新模式。

马啸在果园内查看蔬果生长情况。

2020年,肖源家的农场规模从原有的1000亩果园种植地扩大到了2400亩,添加了1000亩水稻种植地和400亩农业旅游等休闲用地。

同年三月,定品种、请工人、观天气、抢农时……第一年缺乏种植水稻经验的肖源现在既成了种植水稻的“老把式”,又能扛着锄头上下山,跟工人们打成一片。尽管第一年经验不足,在水稻收割环节中出现小失误,肖源的农场仍卖出了40万斤湿谷。肖源说:“2020年的疫情敲响了全球粮食安全的警钟,既然村里有一片荒废的水田,少赚、甚至不赚也可以做起来。”

2021年,按照农业高标准建设原则,肖源前往当地部门并结合相关扶持农业政策,获得了政府对农业企业的项目支持。另外,肖源开创性的发起了成立农业联合体计划,涉及耕种用地共达1.5万亩。她将周边村落的24家种粮大户、设计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化公司等召集起来,共同组成农业联合体,从最大程度上节省多余机械配置、农业用具的重复购买率。

马啸在承包的山间巡视。

农业助力乡村扶贫道路漫漫

肖源人称“小肖总”,现在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扶贫企业家。目前,源容开公司对蛇形山镇38个村进行委托帮扶,22个村进行直接帮扶,并结合返聘工作、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约700余户2091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目前,农场园区流转的土地牵涉三村十八组603户村民,肖源每年支付土地租赁金80多万元,帮助3000多人提高了生活水平;农场共解决长期就业岗位25个,临时就业岗位47个,季节性务工人员192人,累计发放工资680万元。

“现在长期在农场上班的村民很多,男工4500元每月,女工2800元每月。”肖源记得,姚桥村村民贺东求以前经常在外地打工,曾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他的妻子在家带孩子,全家经济压力较大。如今,贺东求留在农场工作,每月收入能达到4500元;妻子农闲时也可以兼职做水稻插秧、果林锄草等工作,每月收入达2800元。

“在相对贫困的家庭里,一只鸡一只猪就是村民的全部。”肖源说,通过直接扶贫,农场会购买小鸡、幼猪发放给贫困家庭进行养殖。曾经有一位老人家,一个人推着独轮车,步行了十多公里只为送发烧的幼猪看兽医。“以前我还不懂,现在越来越感触。”肖源说,也许很多人不相信,即使种水稻不赚钱她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工业、科技、现代化技术对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造成冲击与颠覆,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村人口成为了时代中的相对弱势群体。从人道主义出发,像马啸、肖源这样的海归创业者将现代化理念、机械化设备以及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带回到中国农村,从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农村人口的生存空间。

人道主义以“人”为本,中国有14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一大部分,他们的生活追求、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同样强烈。建设现代化农村、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人口教育程度,需要像马啸、肖源这样的年轻力量投身其中。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