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中国造”人工耳蜗 让更多人聆听世界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赵晨曦报道】对于听障人群而言,人工耳蜗是相对成熟的人体义肢,也是他们听觉体验的手段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约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在中国,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听力残疾患者2780万人。

这是一个巨大的渴望声音的群体。当听声音的能力逐渐丧失之后,言语功能也会慢慢退化,这不仅让交流能力下降,更会导致听障人群产生与世隔绝感,以及焦虑、抑郁和认知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父子齐心实现人工耳蜗“中国造”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耳蜗的诞生让听障人士重新获得了听力、言语功能。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替代人耳功能的微型电子装置。它将声波转换成微弱的电流信号,刺激听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到大脑,在大脑中形成听觉。

在2011年之前,全球只有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三个国家能够生产人工耳蜗。

2011年8月,中国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拿到了中国国家药监局的人工耳蜗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证书,由其研制生产的晨星人工耳蜗系统上市销售,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能够生产人工耳蜗的国家,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对记者表示,从2006年公司建立之初一路走到今天,诺尔康这16年的每一步路他都记忆犹新:有坎坷、有收获,有压力、亦有动力。

2006年,即将从加拿大留学毕业的儿子李楚告诉他一个投资项目。“当时手握8项电子耳蜗专利的曾凡钢教授、美国HOUSE耳科研究院听力神经学中心主任傅前杰教授等一批旅美中国科学家,一直在寻觅来自中国的投资者。”

李方平介绍,那时,全球人工耳蜗市场被三个国家的三家公司垄断着,单件产品价格均在26万元(人民币,下同)上下,植入后每年的更新维修费用约5000元。而中国重度耳聋患者达500万人,每年接受手术植入的病人仅数千名,多数普通家庭面对高昂的价格,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父子齐心决定从零开始,扎进人工耳蜗领域。“就这样,2006年,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总部和美国研发中心先后成立了,这就是我们的开始。”

但是,李方平表示,生物医药行业需要克服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重重难关,这是他们父子开始没有想象到的。“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为了克服困难,我们俩做好分工,李楚在美国负责技术攻关,我在中国国内筹集资金。”

“研发过程更是冷暖自知。最难、最关键也最烧钱的部分就在芯片研发,我们要把一张桌子大小的电路板集成到硬币大小的植入体里,还要确保产品的长期生物兼容,这块小小的芯片,研发时间就花了近两年时间。”李方平感慨到。

李楚找遍了在美国的行业牛人,最后终于找到了最早设计英特尔奔腾芯片的华人工程师,然后把第一版芯片顺利送到台积电去烧制。而李方平自己在中国国内借钱、贷款、变卖股份,努力确保将资金补充到位,前前后后整个过程共计投入1.9亿元资金,诺尔康第一个人工耳蜗才得以诞生。

“2009年12月27日,那天是李楚29岁的生日,诺尔康为一位二炮老兵植入了人工耳蜗。开机测试后,老兵泪流满面地告诉我们这是八年里他听到的第一声。李楚特别激动,说这次开机成功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一件生日礼物。”李方平回忆。

从这位老兵开始,诺尔康的人工耳蜗经过近200例临床试验,终于在2011年8月拿到了中国国家药监局的人工耳蜗器械证书。诺尔康成了中国第一家规模化生产人工耳蜗的企业,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人工耳蜗的国家,实现了人工耳蜗的“中国造”。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天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一名聋儿佩戴人工耳蜗听课。(图片来源:新华社)

打破垄断力争让大家“用得起”

“中国人工耳蜗面市之前,对于很多听障人群来说安装人工耳蜗是消费不起的事情,所以我们努力控制每台人工耳蜗的售价,这样才能帮到更多人,最后每台定到8万元左右,仅是进口耳蜗的三分之一。”李方平提到。

他表示,由于这样的价格差,让以前处于垄断地位的三家公司在中国销售受到了冲击,“他们不得不调整在中国的产品售卖价格,在中国每台人工耳蜗由原来的25万元降到15万元,基于中国的消费市场,每年我为中国人节省了15亿,我也算成功了。”

由于诺尔康的人工耳蜗兼具质量和价格优势,不仅在中国国内得到市场认可,目前也已进入欧洲、非洲、南美洲,成功帮助全球一万多名听障人士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且这一数字每天都在增加。

“在这期间,有很多海外的公司说我们搅乱了人工耳蜗的利润市场,甚至找到我们谈收购,但都被我们婉言谢绝了,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它。”李方平坦言,如果被收购,人工耳蜗价格市场将再一次变高,会使很多需要的人消费不起,这违背了自己做企业的初衷。

从诺尔康产出第一台人工耳蜗起,父子俩就决定要尽全力把产品纳入医保范畴,他们四处努力,从河南到广东,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用得起人工耳蜗。

据李方平介绍,截至目前,浙江、广东等地已将诺尔康人工耳蜗纳入医保,使用医保政策的患者费用会降低六成。

公益注爱助力更多人“听得见”

多年来,为了完成让更多人用得起人工耳蜗的梦想,李方平一直与残联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机构合作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多帮助。

他手机里保存了许多聋哑儿童的照片,每一个聋人背后都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每次看到耳聋的孩子在植入人工耳蜗后,打开机器听到声音的那一刻,我都激动得要掉眼泪。”

他说,每一次感动都是自己一直坚守的动力。“这些年,我们的人工耳蜗不仅免费捐赠中国各地的贫困聋哑患儿,也曾捐往蒙古国和非洲等地,让那些贫困孩子得到帮助,大爱不应有国界。”

李方平坦言,自己关爱着这些聋哑患者的同时也被他们关爱着,“七八年前,我们捐赠过一个新疆的失聪患儿,他重新听到了声音。这是个特别感恩的孩子,直到现在,每年我都能收到他亲手种的红枣和葡萄。”

他说这么多年,这样的人和事这么多年经历了特别多,“让我特别受感动,他们让我更坚定把事业做下去。”

李方平透露,未来不仅要做更好的人工耳蜗事业,这只是他布局神经电子行业的第一步。眼下,诺尔康与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共同研发的高清晰人工视网膜也将进入人体临床阶段,偏瘫类疾病的电子刺激康复装置等神经电子产品的研发也在加速进行中。

“我的创业梦想不仅是让听不见的人听得见,未来还要让看不见的人看见,站不起来的人重新站起来。如今只实现了一小步,我做不完就让子孙后代坚持做下去。”李方平如是说。

重新聆听感知世界拥抱生活

从2009年植入第一例人工耳蜗至今,诺尔康已经帮助很多听障人士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来自江西上饶的苏珍就是其中一位用户。

她激动地和记者分享:“如果不是因为有人工耳蜗,我都不可能实现和您这样自由交谈。”

苏珍不是先天性耳聋患者,她是2002年上大学后,听力慢慢出现了问题,“大概是在2005年,当我发现自己听不清广播和远处的声音时,我意识到自己的听力出现了问题。”

起初,苏珍并不敢告诉家人和朋友,生活中也一直试图通过各种办法掩盖这件事。“比如,我和同学交谈要半听半猜,通过表情和嘴型去揣测别人在表达什么。还有,买东西的时候,我每次都会尽量递给商家一张面值大一些的现金等着找零,这样就不会出现我听不清价格带来的尴尬。”

苏珍回忆,即便如此艰难地坚持,不好的事情还是降临了。“在2016年,突然在两天之内我就完全听不到声音了,我的世界变得孤寂而恐惧。由于听力丧失,我也只能辞掉了工作回到了老家。”

原本是华南理工大学英语专业的她,就这样离开了自己喜欢的外贸英语工作。

回到老家以后,苏珍的状态特别不好。“我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也不愿意见任何人,就这样我完全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能做的事就是在家看书。”苏珍表示,那段时间的生活是自己人生最难熬的阶段。

她认为自己能够重获新生,得归功于诺尔康人工耳蜗的扶贫项目。“我们是贫困县,获得了诺尔康人工耳蜗捐赠项目,我也幸运地成为了那个体验者,就这样通过安装人工耳蜗,让我又一次听见了声音。”

对于正常人来说,听见声音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苏珍觉得能够又一次聆听世界,是自己的一次重生。“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声音缺失的痛苦确实是只有真正经历过那种宁谧环境的人才能够深切体会的。”

她激动又兴奋地告诉记者,人工耳蜗让她再度获得聆听的权利,也找到了一度失去的安全感和自信,“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也都想拥抱世界的美好,我真的希望能有更多听障患者能够愿意了解和走进人工耳蜗,也希望人工耳蜗科技能够有更多惠民政策扶植,让更多人带得起,重获新生。”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