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奥媒:“国货”热销中国电商平台

【欧洲时报李静编译】据奥地利《新闻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人开始追求“本土制造”》的文章称,疫情期间,“中国制造”的产品对中国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他们也不再偏爱外国品牌。这有力地促进了对中国国内商品的需求,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5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展出的国产手冲咖啡机器人。(图片来源:新华社)

根据中国投资银行Cygnus Equity的数据显示,仅在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消费品公司就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约110亿美元的资金,这去年多了一倍多。

文章称,美容产品、食品和饮料成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商品。最近,中国的火锅和拉面特别受欢迎。银行家和投资者们表示,目前有多达200个品牌正在从中国的投资者那里寻求新的资金。奈雪(NAYUKI)奶茶店的投资人表示,中国是最容易建立从零到1亿元销售目标的市场。上周,在香港的首次公开募股中,为奈雪(NAYUKI)带来了6.56亿美元资金,使该公司的估值达到44亿美元。这是去年12月份一轮融资的两倍多。同时,想要挑战可口可乐的中国饮料品牌“元气森林”(Genki Forest)的上涨速度也很快。这家饮料公司在4月份的一轮融资后估值为60亿美元,是18个月前的十倍。路易威登所有者LVMH的私股基金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也参与其中。

文章称,6月,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京东集团的网络购物节上,中国品牌的销售额增长比国际品牌高4%。根据京东的数据显示,在客户数量方面,本土产品的增长比国际竞争对手多了16%。一位名叫何爽的19岁中国大学生说道:“一旦你尝试过,你就会意识到本土产品的质量和外国产品的质量一样好。”她更喜欢购买本土品牌,如卡姿兰(Carslan)的眼影、飞跃(Feiyue)的运动鞋、良品铺子(Bestore)的零食和名创优品(Miniso)的家居用品。这名女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一直滞留在她的家乡—重庆。在这段期间,她在阿里巴巴的网络购物平台—淘宝网上,将300多个中国品牌列入了最喜爱列表中。

文章称,EY咨询公司驻上海的合伙人克里斯穆利肯(Chris Mulliken)表示,由于疫情原因,中国人只能在国内旅行,并借此机会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国家,回归传统习俗,并发现新的中国品牌。民族主义也是推动本土品牌流行的一个因素。中国人为自己国家能成功控制住疫情流行而感到自豪。由红杉资本支持的运动休闲服装制造商Maia Active在封锁期间的需求量十分旺盛,他们的产品是专为亚洲女性身材设计的。这意味着他们为顾客提供了比西式服装更合适、更舒适的服务。

(编辑:李非)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