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这个来自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标语如今成了彰显个性的元素,被印在越来越多的时尚单品上。而几个铿锵有力的大字背后,是一个年轻军人用生命写下的故事……
【欧洲时报网】 “打工人”“凡尔赛”……试问现在哪一年没有几句流行语呢,它们被打在公屏上,打在手机壳背后,打在几乎任何地方。
当然,70多年前也有一句,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说出来不信你不服,让我们开始这样对话:
“打工人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如今,“为人民服务”也和无数潮语一样,成为彰显个性的元素,被印在越来越多的时尚单品上。但它的来源你知道吗?铿锵有力的大字背后,其实是一个年轻军人用生命写下的故事……
穿上“为人民服务”,就有情怀内味儿了
前两年,中国时尚圈一直在喊一句大胆的口号,那就是“时尚是为人民服务的”,大家主要是想让时尚更加“接地气”一点。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托了这句口号的福,最近的时尚确实更接地气,而“为人民服务”也确实一直挺火,这句新中国成立后常被人们挂在口头的口号,如今经常出现在T恤、布包、胶带还有茶杯上。这种元素通常以手写字体展现,有时还搭配毛泽东主席头像一起出现,如果再配上红色或黑色的“工人”线描图案,就更有“我们工人有力量”内味儿了。
无论是对复古风的追求,还是出于一种情怀,这些接地气的“为人民服务”单品的确颇受年轻潮人和一些明星的关注。
图为中国歌手张艺兴身背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亮相机场。(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比如,中国演员董子健在为电影《六弄咖啡馆》拍摄宣传照时,就曾穿了一件印有“为人民服务”的T恤上阵,这是他几年前去一家餐厅就餐时,突然看到服务员穿着,觉得好看,就直接买了五件,一件50元人民币,诠释了他一贯的私服口味——便宜、简单但有特色。
来自湖南的张昭是标准的“90后”,他有时喜欢拉上三五好友逛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潮店,家中的衣柜里还专门有一个隔间,用来存放收集的各种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衫。
此外,随着做手账越来越受现代年轻人喜欢,“为人民服务”元素也出现在了各种胶带上。爱做手账的赵琪,就在“百宝箱”里收着从淘宝或是线下手账店里淘到的印有“为人民服务”的胶带,用于制作一些与上世纪有关的主题手账,瞬间就能拉满年代感。
图为网友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喝咖啡。(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一位战士的“挽联”,一次即兴讲演的标题
和“新青年”这三个字一样,大部分时候,“为人民服务”出现在我们现在的设计产品里时,字体都没有变化,总是一种苍劲有力的手写书法体。你可能知道它是毛主席亲手写下的,毕竟它总是和主席头像搭配出现。但你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几个字吗?
图为第三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上,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巨型搪瓷缸艺术装置引来人们驻足观赏并拍照留念。 (图片来源:中新网)
这还要从一个人聊起——张思德。这个来自四川仪陇县六合乡的18岁年轻人是在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当地后报名参军的。
综合《北京日报》《解放军报》报道,参加革命后,张思德在战斗中屡立战功,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1933年冬,在夺取关口梁一役中,他在久攻不下的困境中,主动请缨,率领“尖刀班”绕山路、搭人梯,翻墙入寨,全歼顽敌。
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后,他调入了中央军委警卫营,并于1937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初夏,张思德随警卫营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当警卫战士,在窑洞前执勤站哨。他很重视这个岗位,雨天换哨,少不了他;雪天上岗,他总要多站一个时辰。每天一起床,张思德就轻手轻脚地把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张思德的一举一动,毛泽东都看在眼里。1944年,上级组织了一个小分队去安塞烧炭,张思德第一个报名,被任命为副队长。烧木炭又苦又累,当地人烧一窑炭要用10天,张思德只要7天。这一年的9月5日,下着小雨,张思德和战友正在炭窑内工作,炭窑突然崩塌,他奋力把战友推开,自己却再没能出来,牺牲时年仅29岁。
和战友一起烧炭的张思德(左)。(图片来源:中新社)
追悼会现场,张思德遗像旁,挂着毛泽东亲笔写的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当时,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遗像前默哀许久,并做了即兴讲演。
会后,毛泽东的秘书将这次口头讲演整理成文,他看后,稍事斟酌,随即在文章上方一挥而就,从此“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便成了这篇著名讲演的标题,1944年9月21日,在《解放日报》上刊登。
这个讲述起来很是悲伤的故事,带来了“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从此再也没有褪色。如今,人们将它转化为一种设计符号,年轻人看重它的个性,认同它的内核,不得不说文化就是一种奇妙的轮回。
(编辑:李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