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虎象”进城 人与动物孰进孰退?

【欧洲时报网】近期,中国前有“东北虎南下”,后有“亚洲象北上”,这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的态势在互联网引爆网民“吃瓜”浪潮。而隐藏在全民围观背后的则依旧是人类与野生动物如何相处这个恒古不变命题。

一路“象”北:寻找食物?新的栖息地?

广州《南方日报》报道,从4月16日起,15头野生亚洲象,从云南普洱市墨江县一路向北,至今北迁40余天,已进入滇中玉溪市红塔区大湾村,截至6月1日距昆明市晋宁区只剩50公里。最初,网友们对北迁象群是带着调侃的心情来围观的。毕竟象群在人类居住区自由游荡,说明云南当地保护大象的工作卓有成效,人与动物的关系有效改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路“象”北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忧虑。短短40天,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人民币,下同)。一个细节是,象群还曾停留在峨山县商户门口,与人咫尺之遥,把躲在车内的店主和围观网友吓出一身冷汗。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那么这15头亚洲象为何会一路向北,来到它们从未到过的峨山县?《博物》杂志编辑何长欢对北京《三联生活周刊》指出,这可能是和亚洲象数量增加、种族扩散有关,它们应该是在寻找食物。还有种推测是,它们在寻找新的栖息地。

何长欢观测到二十年来野象的数量一直在缓慢增长,目前西双版纳保护区里大概有250至300头。“保护区的容量和食物是有限的,植物就这么多,那么增长出来的大象个体肯定是要扩散的。”一只成年大象每天要吃掉约300斤的食物。目前正处在旱季跟雨季的交界,新鲜的植物还没有长出来很多,这也许是促使大象出去觅食的原因之一。

谁才是那个“入侵者”?

亚洲象北上,让人不禁联想起此前不久南下的“完达山1号”野生东北虎。不少媒体都在强调它们行为的“反常”,似乎它们做了“很不理智的选择”。但前野生动物保护从业者宋金波指出,人们对大型野生动物活动范围的扩张,还有一些认识的隔膜。“历史上,无论东北虎,还是亚洲象,它们的栖息活动范围比现在要大很多很多。它们不是意外失误离开了自己‘应该呆的地盘’,更不应单纯认为是对人类生活区的侵入,严格来说,它们只是在无意识的甚至偶然的运动中,必然地向着它们历史上的故园领地行进罢了。毫无疑问,对它们来说,人类才是那个不留余地的侵入者。”

东北虎资料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4000年前,大象出没于今天北京所处的位置,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也有野象分布。如今它们却偏居于中国西南部和缅甸接壤的几个孤立保护区。在《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这部著作中,西方学者伊懋可描述大象跨越数千年、从东北撤向西南的退却之路,“是中国人定居的扩散与强化的反映。”

人与动物,孰进孰退?

在网友的直播镜头里,大象有的在村庄里大摇大摆地走过,有的将稻田和玉米地吃得干干净净。有人给落单的小象配上了悲伤的音乐,有人离大象只有近在咫尺的距离。此次象群迁徙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群象没有明显的攻击性,也许这是全民参与到这场“云观象”的原因。然而,这样人象和谐的场面并不是常态。

据西双版纳州林业局统计,1991年至2016年,云南野生亚洲象肇事造成损失约3.27亿元,致53人死亡、299人受伤。

何长欢表示,“亚洲象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不动的时候很安静。但如果互相都没有注意到,彼此受到了惊吓,就会有危险,毕竟它们体型庞大。”

同样,在此前“完达山1号”造成1人受伤也是因为受惊。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猫盟”的创始人宋大昭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虎是一种非常警惕、善于隐蔽自己的猫科动物,它们在野外的数量如今只剩下3000多只,因此,一只正常健康的野生老虎将会回避人类,避免与人类冲突,这是它的本能。

但媒体的肆意跟拍、高调直播,无人机在天上盘旋,这些都会让野生老虎产生巨大的应激反应,“野生老虎出现本身是一件好事,不管是不是环境变好,至少证明有野外种群存在,但是媒体这么大肆一搅和,让很多看热闹的人认为,是老虎侵犯了人类的地盘,就不应该存在。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思维瞬间荡然无存。”沈志军说。

“攻击人和车后,它没有选择撕咬和纠缠而是继续离开,这恰恰说明它是一只野生老虎而不是人工饲养的老虎,它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惊慌、害怕的应激反应,从它状态看,它远比村民们还要害怕。”人与生物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周海翔说。

在南京红山动物园园长沈志军看来,面对野生东北虎出现在人类聚集地时,最佳的方式应该是疏散人群,确保不会发生人虎冲突后将其驱离或是通过有效手段麻醉后进行下一步的检查。

但事实上,通过多家媒体在现场的视频报道上来看,现场可谓是混乱的,在一些媒体的直播中的弹幕里,频频刷出“它都伤人了,还是击毙吧”这样的言论,看到这样的场景,让沈志军很难过。

被麻醉后的“完达山一号”。(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面对要“夺回”生存空间的野生动物,简易但普遍使用的预警机制还是起到了作用。一般村庄的村口等重点地段会设置有红外监测点,野生动物比如大象经过时护林员会马上广播通知大家避让。

为了缓解人象冲突,一些防象措施也被修建起来。但归根结底,栖息地的生态恢复起来才是根本。

人类与大自然和野生生物的关系,有着漫长的历史。近两百年间在全球发生的“紧张-纾缓-和谐”三部曲,只是很短的一幕。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恢复的进度,已好于大部分人的预期。这一局面得来不易,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呵护。

(编辑:赵筱)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