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7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想用这门手艺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视频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卞戈 摄)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赵晨曦4月20日报道】北京西城区鼓楼老巷子人流熙熙攘攘,伴着车流人流记者来到了鼓楼西大街41号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的工作室就在这里。
这个一口京腔,帅气阳光的“大男孩”身上被赋予了很多“角色”标签:“95后非遗传承人”、“《最强大脑》选手”、“北大学霸”、“网红”等等。但他告诉记者,对于这些外界给的“角色”,自己更想成为一名一切从简的手艺人,通过自媒体专心传承面塑,让面塑走进大众生活。
2021年4月7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其爷爷郎绍安,就是冰心曾拜访并创作《“面人郎”访问记》中的“面人郎”。(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卞戈摄)
传承面塑让传统与潮流碰撞
面人也叫“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面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人制作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再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刻画手脚、头面、神情等局部细节,最后加上发饰、衣裙及相关插件来完成作品。
提及自己传承的面人手艺,郎佳子彧介绍,自己的家族是满族钮祜禄氏,随着晚清的没落,家族也渐渐落魄,爷爷郎绍安学习了捏面人的手艺谋生,就这样有了第一代“面人郎”。
“爷爷当年靠这项手艺养活了家人,到了五六十年代,因为作品被关注,他进入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从事保护这门手艺的相关工作,后来我的父亲继承了爷爷的手艺一直传承至今。”
受家族影响,郎佳子彧很早就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三岁起,他就围坐在父亲的工作桌边,看父亲用手里的小面团儿捏出众生百态。对于家族面人手艺的传承,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爷爷创造了‘面人郎’,父亲一直也在为传承‘面人郎’而努力,我也有我的使命”。
郎佳子彧制作的三种情绪中的自己。
在他看来,学会手艺的制作技艺只是一个工具和渠道,更重要在于传承和创新,用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郎佳子彧15岁就曾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奥运福娃面塑,16岁破格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成为当时年级最小的会员,还曾去到过美国和日本表演面塑。
“老一辈人关注的角色出自于当时的经典名著或戏曲,因为那是他们的‘时尚’。而我们这代年轻人有了自己新的兴趣点,所以用这项技艺来塑造新鲜的角色,创作新的‘IP’让传统与潮流碰撞,这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这项技艺。”他展开说到。
传承人的新征程和时间竞速
郎佳子彧回忆,在技艺的学习过程中,父亲对自己一直秉持非常宽容的态度。“只要我愿意看、愿意学,父亲都会耐心的教我。”而且从未逼迫我学习,也没有给我下过硬性的指标。大学毕业后,他甚至还说你其实可以选别的职业,没有必要非得做这个。只要你会,能把手艺传下去就可以了。“
虽然长辈对郎佳子彧没有严苛的要求,但在他心里却有自己的想法和小目标:“我们这一代中的大多数人,成长中都没机会接触传统手艺,中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传统艺术的精华,但被大家熟知的少之又少,很多东方美学和传统技艺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很可惜的事,所以大学毕业后我决心要把传承手艺这件事做下去。”
郎佳子彧向记者介绍其学习捏面人的经历。
近些年大家回归传统文化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让郎佳子彧觉得欣慰,作为传承人,他表示自己一直都在和时间竞速,努力让传统手艺的发展速度快于自我消亡的速度。
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了解面塑
郎佳子彧做面塑是自己作为爱好、遵循本心延续下来的独特表达手段,在创作形式上他不断探索创新,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面塑。
漫威、经典的“葛优瘫”、带着“烟熏妆”哪吒、呆萌的卡通形象熊本熊,还有经典动漫灌篮高手……郎佳子彧用他的手艺给大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在疫情期间,他还制作了钟南山院士的面人,用现实题材作品让面塑真正成为了会说话、能表达的艺术。
目前,郎佳子彧正在创作《山海经》系列作品,通过重新设计书中描述的形象,再以面塑手法加以表达。“我觉得与漫威相比,《山海经》是更大的神话宇宙,非常值得开发。”他自豪地说。
郎佳子彧制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烟熏妆”哪吒(右)。
在创作中,他一直坚持用“新题材老手艺”和“老题材新做法”为面塑艺术注入生机。在传承上,他认为这个手艺不仅属于自己的家族,更属于所有人,让这门手艺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中是他要一直做下去的事。
“中国传统的东西很美,不能孤芳自赏,尤其传统技艺处在濒临失传的状态,我们更不能自己做给自己看了。如果有100个人看到,可能就有10个人喜欢,有一个人愿意来学,那就能传下去了。”郎佳子彧表示。
于是,他便以短视频作为传播手段,通过大众普遍感兴趣的话题,让传统面塑一次次进入大家的视野,大批粉丝被吸引而来,他的面塑作品也成了非遗“网红”成功出圈。
“我想创作、传播更多这个时代大家喜欢的作品,带动更多对国潮感兴趣的新人,比如05后、10后的传承人一起传承中国手艺。”他如是说。
(编辑:顾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