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反垄断监管趋紧 北京立案调查阿里巴巴

【欧洲时报网】对于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来说,今年的平安夜并不平安。

北京时间12月24日早8时,中国官媒“新华视点”消息称,(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在前期核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消息一经发出,便点燃舆论场。

阿里巴巴集团涉嫌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图片来源:手机截图)

什么是“二选一”?

“二选一”是一种常见的商业行为,因近年“双十一”中国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5年“双十一”后,京东向中国监管部门举报,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商场要求商户只能在天猫和竞争对手京东之间“二选一”。2019年,京东以此起诉阿里巴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其后,拼多多、唯品会等其他电商平台也加入战局,申请以第三人身份加入诉讼。

有网民解释说,这就是说阿里把本应属于消费者的权利抢夺到自己手中,“如果你想在天猫入驻,那你便不可在京东或其他平台上同时存在。”

阿里回应。(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反垄断推动创新促进共治

据统计,2020年以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公布了11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方面表示,近年来,中国线上经济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线上经济呈现出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趋势,关于平台垄断问题的反映和举报日益增加,显示线上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竞争风险和隐患。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的股权高级合伙人朱逸聪对《中国经济日报》表示,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因突破经营地域限制、时间限制、消费环境限制,很容易产生垄断的冲动,孕育“一家独大,赢家通吃”的商业模式,比如常见的“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问题。

其实不仅阿里巴巴,整个中国互联网经济都面临反垄断压力。

12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随后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也专门提到了相关反垄断议题。

图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阿里巴巴集团北京总部大楼外景。(图片来源:中新社)

反垄断监管加强的国际趋势化日益明显

在互联网这个“超级平台”上进行监控,中国早已不算排头兵。放眼全球,反垄断早已是国际惯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主要经济体反垄断执法机构开始采取强硬监管态度和制约措施,欧美国家针对互联网企业的反垄断更是从未停止。

12月15日,欧盟公布《数字服务法》《数字市场法》草案,草案中对一些互联网公司巨头在欧盟开展业务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则。欧盟委员会主管反垄断实务的委员韦斯塔格称:“我们希望确保用户能够在网上获得广泛的安全产品和服务选择,确保企业公平、自由地竞争。”

12月10日,法国对国际互联网科技巨头谷歌和亚马逊分别开出1亿欧元、3500万欧元的罚单。法国《回声报》称,“这些科技巨头如今已经变得太大、太强、太唯利是图了。”

12月9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半的反垄断调查之后,对脸书提出反垄断诉讼,指控其行为阻碍了市场竞争。17日,谷歌时隔一个多月再遭反垄断诉讼,美国监管机构指控其操纵数字广告市场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规。其实近4年来,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遭到反垄断调查,其中欧盟自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对谷歌进行反垄断处罚,累计金额超过90亿美元。

金融科技专家马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欧美国家通过反垄断限制了微软、IBM等科技巨头,才促使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等互联网新锐诞生和成长。如今美国IBM、AT&T被一拆再拆,欧美国家对脸书、谷歌等开展反垄断调查也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目的。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