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凌云、赵旭、李雪峰北京图文报道】匠人起源于手工业, 劳动者凭借纯熟的技艺打造产品, 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便是匠人的原本面目。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难题,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入行业成为业内人士思考的话题。老匠人们同时也担忧,他们不确定那些玩着电脑、iPad 长大的年轻人们,是否还对传统手艺感兴趣。
北京奥运会徽宝、上海世界博览会徽宝、APEC北京峰会的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这些作品都出自郭鸣及其设计团队之手。(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欧洲时报意大利版)
“传统手工艺,从未走远”
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艺师郭鸣深处工美行业几十年,在他看来“传统手工艺,从未走远”。
郭鸣表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不能浮躁,耐得起寂寞、吃得了清苦、守得住本分。”
今天,工美行业发展正在“两条腿”走路。在郭鸣看来,传统手工艺产品不会是社会主流的大众产品。像纯手工打造的景泰蓝或漆器花瓶,理应是满足高端定制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现代工艺品又需要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中国风和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景泰蓝首饰和工艺品已经成为人们审美和文化品位的代表。”张氏景泰蓝传承人张颖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喜爱和欣赏传统手工艺的美。
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难题,郭鸣坦言,“进入这一行业的年轻人大都源于自身兴趣,这样的年轻人越多,这个行业发展越有希望。区别于老匠人,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不再是一点点扣工艺,企业也给予他们更多设计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张氏景泰蓝传承人张颖表示,“这个行业始终是一种慢慢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但是年轻人的干劲让老行业焕发生机。”
张颖表示,“为了留住年轻人,企业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保证,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尝试和创新。同时,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也在渐渐发生改变,老师傅将自己的理解、文化故事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有兴趣扎根于此。”
“传统行业越来越频繁的走进校园,我们希望更多青少年从小就了解这一行业,甚至有人能够喜欢并未来以此为职业。同时,我们还组织一些体验活动,让普通市民了解美工行业,了解传统手工艺品。”郭鸣相信,在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相关政策推动之下,总有年轻人能够沉淀下来。
从“匠人气”到“文人扇”的薪火相传
1983年出生的宋铮今年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作编扎·折扇手工制作》传承人郑高为师。而在30多年前,郑高则是拜扇文化行家、折扇收藏家洪钧陶为师,让北派制扇技艺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把造型刀,或许是制扇技艺传承的开始。
“扇”缘 偶然与兴趣使然
每逢周末,郑高总是来到门店与喜爱扇子的朋友喝茶聊天。茶座上方写有“惠风和畅”的扇面道出爱扇之人的心境,而这几个字正是出自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之手。
马季一共为郑高写了29张扇面,二人的相遇纯属偶然。这也如同郑高学习制扇的经历一样——纯属偶然。
有着木工手艺的郑高在工作之余,尝试着收购木料制扇子,拿到琉璃厂去卖。
有人将被丢弃的老扇子送给当时摆地摊的郑高,而他也从模仿开始慢慢痴迷到制扇技艺中来。“一把小扇子有什么难做的?可如果早知道这么难,我或许就没有勇气走进去了。”
为了买制扇用的材料,郑高偶然认识了洪钧陶,拜其为师后专心学习制扇。“我仿佛是被人推着一步步往前走,被生活推着一步步往前走。”
洪钧陶去世后,郑高2008年在荣宝斋为其办展,结识了南派制扇大师曹小弟,拜其为师继续学习制扇工艺。区别于师傅郑高,徒弟宋铮学习制扇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
从小就对手工艺品制作有着浓厚兴趣的宋铮,在尝试过制作古琴、紫砂壶之后,最终选择了制扇。“制作紫砂壶像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制扇更像是一个不断剥离和去除的过程。”宋铮喜欢竹子,更喜欢那种雕琢的感觉。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宋铮进入了一家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一干就是八年。“想做一个匠人的念头,想尝试自己喜欢事的念头不断萌发,我在2016年底辞去了工作。”
“我很希望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到器物中来。”宋铮说,“年轻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我从自学开始,内动力非常足。做设计工作训练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路,你要是想做一个器物需要先从它的材料入手。”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宋铮走到湖南、桂林去寻找好的材料,了解竹子的特性;来到苏州等地,拜访名家,了解制扇工艺。
“当我们对一个东西感兴趣的时候,会通过阅读、走访等形式不断吸收知识,然后归纳总结。我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在作品之中,而在这之前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技艺与思想二者不可。”宋铮认为,自己有些“文人气”。
技艺 在时间中积累
“几道简单的工序,听起来并不复杂,可掌握起来也不容易。”宋铮表示,这是一个动作不断练习的过程。
如今,宋铮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制扇。“每做一把扇子,都是我当时能力的极限,都是不计时间投入的作品。我希望每个作品都能够按照定制人的手型、特点和需求来制作,希望他们将扇子握在手中时能够感受到‘软硬’合适的风感。”
宋铮坦言,“质量的提升,一定伴随着你付出代价的多少。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高有这种感觉时,距离他学习制扇已经过去了30年。“直到近几年,我才敢说自己可以把扇子做好。”
绘画、书法、雕刻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都可以在扇子上得以展现,郑高认为制扇技艺永无止境。
传承 “盼望着有人能真的坐下来”
在郑高看来,“扇子开合有度,收放自如”,传承正能量和古人智慧。
宋铮则认为,一把小小的扇子是一个移动的卷轴,它含蓄地表达出东方审美和意趣。
“如此美好的事物,自然需要传承和发展。”当郑高从师父手中,接过传统制扇工具时,他就明白传承是一个沉甸甸的胆子。这些年他收过的徒弟,已经有十多人。“有些人来了又走了,有些人急于求成,有些人希望用机器设备代替传统手工。传承中自然有新一代和老一辈的认知差异和矛盾。”
“我不收费用,也没设门槛。我相信他们中总会有人真的喜欢制扇工艺,也能真的坐下来潜心学习。”郑高说,天气转凉之后他会进山寻找竹子,好的竹子可遇不可求。同样的,他也在等待更多像宋铮一样真心喜爱制扇的年轻人。
郭石刚在进行创新创作的时候,经常会和父亲一起商量探讨。图为父亲郭剑杰在给郭石刚的月饼脸谱指导建议。
创意加码 传统艺术的“父子兵”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不同的人物角色会配有不同的图案。在外行人眼里,脸谱仅是五颜六色的大花脸,而在“80后”的脸谱爱好者郭石刚眼里,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艺术可以“很潮”。如今,他的创作让很多年轻人逐渐了解并喜爱上了脸谱艺术。
郭石刚表示,自己对脸谱的喜爱和坚持源于父亲。“郭爸爸”儿时便喜欢写写画画,自制手绘风筝脸谱等民间玩具,随后在工作中结识了京剧团的朋友,重新拾起儿时的爱好,从事脸谱绘制并在造型上加以创新,自制了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脸谱造型,也是靠着这门好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郭石刚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也爱上了这门手艺。凭着对脸谱的热爱,郭石刚一画就是20多年,还曾专门拜艺术大师傅学斌为师学艺,其间创作了许多惊艳的作品,有的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现如今,他还是北京西城区脸谱绘制的传承人。
“我特别喜欢这门老手艺,我是个想法有点天马行空的人,经常喜欢在传统上创新,做些新的探索和研究……”郭石刚说。在创作中,他经常会搞点“新名堂”。老一辈人都觉得脸谱应该是左右对称的,他就突发奇想尝试创作了不对称的3/4面角度的脸谱,作品完成后发现效果很棒。于是,他接连创作了半张画的脸谱,残缺脸谱,甚至还在不同的载体上做了新的尝试。
就是他这些大胆的尝试,给传统的脸谱绘画注入了新的灵感源泉,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一种非传统的体现形式。郭
石刚还创作了一系列中西结合的作品,他表示,谁说高鼻梁深眼眶就不能画“花脸”?中秋节临近,他迸发出新灵感做了月饼脸谱。
谈及未来创作,郭石刚微笑着表示,“我想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脸谱这门传统艺术。”
(编辑:天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