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讯】中国学生赴法留学已有近百年历史。革命前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国学大师巴金、钱钟书,科学家钱三强,艺术家徐悲鸿、冼星海等都有在法国留学的经历。
南京东南大学档案馆內现存着一份“中国学舍”设计图纸。这是近100年前,一位中国旅法建筑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1930年,巴黎大学城曾提供给中国一块建设用地,巴黎多个院校的中国留学生组成了巴黎大学城中国学舍促成会,发表声明呼吁修建中国学舍。
5月11日,秦刚(右)与巴黎国际大学城国家基金会总代表童舍为“中国之家”——和园揭幕。黄冠杰 摄
2016年6月30日,在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法国外交与国际发展部长让-马克·艾罗的见证下,中国驻法国使馆、北京市政府、巴黎学区(巴黎大学公署)、巴黎国际大学城四方于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期间签署《建造巴黎国际大学城“中国之家”框架协议》,协议明确中国在巴黎国际大学城内建设国家楼,由中国政府委托北京市政府责成首都国有企业北京首创集团负责项目具体实施。
2023年5月11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为刚刚落成的中国之家—“和园“揭幕。
中国之家项目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居住面积8840平方米,包含300间宿舍和一个500平方米的文化交流中心,由首创集团代表北京市出资5000万欧元投资建设,是巴黎国际大学城内规模最大的国家命名综合楼之一。
穿越疫情树立中法友谊丰碑
2016年10月,首创集团在法国巴黎成立的项目工程业主中国之家开发协会(ASSOCIATION POUR LA CONSTRUCTION DE LA MAISON DE LA CHINE),受北京市政府委托负责项目具体实施。2019年,中国留学生赴法100周年之际,中国之家在巴黎国际大学城破土动工。法国万喜集团成为中国之家项目的工程总承包商。
工程实施过程历经4年半时间,在这既短暂又漫长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穿越了全球新冠疫情的始末,首创团队记着初心、凭着毅力、带着情怀把这座建筑物矗立在了众人面前。施工期间,建设者历经了复杂的地质情况处理,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为了完美呈现中国元素,中国技术团队指导法国当地工匠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工法,融汇了技艺、建立了友谊。全球新冠疫情期间的隔离措施、欧盟建筑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受俄乌交战致使能源供给波动等众多难以预料的困难接踵出现,又逐一被克服。
在建设的重要阶段,首创集团与中建集团联手,聘请中建地中海集团作为项目的工程顾问,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如今,巴黎中国之家的建成,已将这一切化作了值得纪念的足迹。
中法合璧打造学子精神家园
中国之家别名“和园”,传达了中国文化中“和睦”、“尊重”、“和平”、“和谐”的基本理念,寓意融合之家、开放之家、恒久之家。作为旅法学子的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化渗透在“和园”的设计、建造和使用中。同时,“和园”为巴黎国际大学城首次注入中国建筑、人文、艺术元素,展现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理念。
为了融汇中法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之家开发协会聘请了建筑大师张永和作为主建筑师,他是曾设计天安门观礼台、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等众多重要建筑的张开济大师之子。张永和教授设计的和园屹立在巴黎与父亲设计的国之建筑遥相呼应。篆刻名家张国维是“和园“的中国元素顾问,其祖父张樾丞是清末著名篆刻家,有“铁笔圣手”之誉。建国初年,他手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开国大印。张国维教授为巴黎中国之家手镌“和园”之名。中国专家团队也体现出和园与祖国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和园”整体形制取材于中国的特有建筑形式“福建客家土楼”、“北京四合院”,同时其形制与法国巴黎的奥斯曼式围合建筑形成异曲同工。
“和园”内部空间运用了中国建筑瑰宝“徽派建筑”的精髓,通过灰砖、白墙、玻璃隔断、天井等素材营造出白色与灰色的徽派文化气质。突出了作为学术交流之地和学子居住之所的“文气”。
在整栋建筑中,连接各楼层的内廊步梯成为了最为绚丽的风景,蜿蜒交错形似“腾飞祥龙”,行走其间恰似“万里长城”的缩影,要想登到顶端则需曲折向上正如“求学之路”。登顶屋顶庭院,置身东方的园景中放眼四方,埃菲尔铁塔、拉德芳斯、蒙马特高地、蒙巴纳斯塔等巴黎的核心标志尽收眼底。这里是文化的高地、是放眼世界的窗口。
“中国之家”作为留学生、访问学者、艺术家及运动员的栖息地和精神家园,除了居所,还为居者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包括阅读空间、画室、琴房、沙龙室等。
在中法建交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这座中法友谊的丰碑屹立在了巴黎,继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在万里之外,遥望祖国,与住在国和合与共。
(编辑:冬雨)
